返回列表 发帖

猜火车




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以备受争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体现展示着现代青年梦魇般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
  1996年出品
导 演:丹尼·博伊尔
主 演:伊万·麦格雷戈
  凯文·麦凯迪
凯莉·麦克唐纳
  ·第四十九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一九九六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的影片
·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
  《猜火车》又名《迷幻列车》,仅用了49天就拍摄完成,是一部成本为250万美金的小制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满现代感的声画处理使之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影片对吸食海洛因而产生的快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同时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及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论,因而影片一出炉便成为舆论的焦点。
  "猜火车"本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影片以此为名意义深远,当火车狂啸过站时,不知要将主人公们的命运载往何方。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青少年们或许会在其中获得共鸣,并能从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它所流露出的冷漠、无政府状态、非主流群落对主流社会的抵制与反抗,给了在常态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极强的冲击。
  《猜火车》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它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那里面表现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惊世骇俗的,其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滥交、抢劫等都值得人们深思。
--英国著名影评人 乔·伊诺  
  《猜火车》里呈现的都是青春期的或者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只是不是现实中的我所过的日子。我停留在想的层面,而他们已经身体力行,我不敢说哪一种更好,但是我想终究平淡和琐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而所有的烦恼,不满,叛逆都是因为对这种平淡和琐碎的挣扎,难道不是吗? 
--藤井树  
  有人说《猜火车》就像一个发霉的面包,让人心里发毛、恶心……其实《猜火车》用颓废来形容还是不够的,因为里面还有对现实的厌恶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逃避。《猜火车》里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只有沉沦,而只有沉沦没有希望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总之,如果你坚持带着传统礼教的心态或无聊地抱了一堆零食去看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在半场就愤而离席。如果你想去看看所谓朋克文化所谓颓废主义,那么《猜火车》就变成一部好玩的电影了。它的确是特别的,带着反叛。
--网友 猫 儿  
  马克·瑞顿住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是个年龄不大但毒瘾不小的吸毒者,他同3个朋友住在一起,他们是自负的西蒙,绰号"病孩";傻乎乎但挺可爱,人称"土豆"的丹尼尔;还有一个叫爱丽森的少女,她小小的女儿多恩是她和这3人当中的一个所生,但他们谁也搞不清到底谁是这孩子的父亲。同他们经常往来的朋友还有汤米和贝格比:汤米是个活泼健康的小伙子,他不吸毒,正在和丽兹热恋;贝格比则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病的暴力狂。
这几个人都是街头的小混混,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吸毒、打架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实在无聊的时候,他们就靠"猜火车"来打发时光。
  马克在迪斯科舞厅里结识了年轻性感的戴安,她把马克带回家过夜。第二天早晨,马克见到了她的父母后感到有些后怕,因为他得知戴安才14岁。汤米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中,因为丽兹怀疑他把两人做爱的录像带卖给了别人,因此决定同他分手,但实际上这事是马克干的。
  马克是这样一种人,一方面他沉迷于毒品带给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发现经常性地吸食海洛因使自己的性欲下降了,而他又非常羡慕那帮狐朋狗友的性能力,于是他尝试着戒毒,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恶习依旧。为了买海洛因,马克和丹尼尔结伙行窃,又与贝格比抢劫游客,结果丹尼尔被抓进了监狱。汤米由于女友丽兹的离去一蹶不振,也沉湎于毒品之中,身心俱毁。
  由于缺乏精心的照料,爱丽森的小女儿突然暴毙在床上,这件事给了马克很大的刺激。受到打击的他吸食了过量的海洛因,因而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时,马克的父母出现了,他们把马克带回家,强迫他戒毒。马克终于醒悟到安定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于是他克服了一切困难戒了毒。为了重新开始,马克离开爱丁堡,也离开了他的伙伴们,到伦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谁知马克的新生活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了,先是贝格比在一次抢劫后为逃避追捕来到伦敦,然后西蒙也接踵而至,他想在伦敦安顿下来,以拉皮条为生,马克对他几乎忍无可忍。这时传来了汤米死于艾滋病的噩耗,他们一同返回爱丁堡参加了葬礼。
贝格比从俄国海员那儿弄来了价值4000英镑的海洛因,然后同马克等人(包括已出狱的丹尼尔)一起到伦敦倒卖,以16000英镑的价格出手,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把丹尼尔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然后趁大家熟睡时拿走了所有的钱,准备到国外去开始他的新生活……
  迷幻与堕落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puppy)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佚 名?
  ☆《发条橙子》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于1971年。故事讲述的是英国一个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刑期,答应把自己当做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计划充当实验品。这项计划是政府为了在监狱里腾出位置给政治犯而提出的。通过"厌恶疗法",狱警们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总算是被"治愈"了,于是亚历克斯被放了出来。但是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旧朋友们所抛弃,甚至连家人亲戚都不愿意接受他,而他本人也并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垂死的亚历克斯成了以他为成功范例大力鼓吹的政府的一个大伤疤--他伙同一群同伴一起冲进了一个小说家的住所:就是那人写的书(名为《发条橙子》)为政府使用荒唐的"厌恶疗法"辩护鼓吹。
  《发条橙子》是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它将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动夸大到极致,把人生这一阶段可能发生的破坏图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由于影片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英国政府因而禁止了此片的放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著名的"另类导演"陈果的《香港制造》曾在1997年的香港影坛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匹黑马让整个香港电影界都为之震惊--情节不够离奇,布景不够华丽,演员更不够俊美,然而却凭着某种魔力一举夺得了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多项大奖。
《香港制造》讲的是边缘少年中秋在一次讨债时爱上了罹患绝症的少女玉屏,为了筹钱让玉屏治病,中秋替放高利贷的老板执行一项杀人任务,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在复杂的成人世界中只不过是人家的一颗棋子……影片突出了另一种青春的惨烈与力度,凸显了陈果一贯的写实精神,向世人呈现出香港人的矛盾与恐惧,也表达了导演对香港这块土地的感情与省思。

TOP

泰坦尼克号




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和爱的不朽传奇
  1997年出品
导 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 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斯莱特
  ·第七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十一项大奖
·第五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外国影片最佳译制片奖
  在评价自己的这部影片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1912年4月10日,工业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将近20年的连续不断的奇迹。人们开始对这没有止境的进步想当然,有什么能比泰坦尼克号--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可以移动的物体来更好地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呢?但是,4天半之后,整个世界改变了--这艘'梦之船'的处女航以不可理喻的噩梦般的结果而告终。人类的独特的劣根性:傲慢、自满和在非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贪婪就这样永远地摧毁了人类拥有不可战胜力量的信念。
  "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谈《泰坦尼克号》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世纪末的一股怀旧的风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20世纪初的一场悲剧,影片却以真实的史实加上虚构的爱情故事将泰坦尼号启航不到5天中的爱情、友情和灾难呈现在世纪末的这一代人面前,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珍惜生命。
--香港著名主持人 吴小莉  
  我们都需要具有强烈的情感、能够横扫一切卑琐情境的鸿篇巨制,需要能激励精神生长的英雄主义重现江湖。在这一点上,《泰坦尼克号》帮了大家的忙。
--《纽约时报》  
  《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的,需要死亡考验的,可生死相随的爱情。
--专业影评人 徐永耀  
  一则电视新闻"寻宝探险家布克为了寻找1912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从沉船上打捞起一幅保存完好的一位年轻女子佩戴着一条钻石项链的画像"引起了一位百岁老妇的注意。老妇人激动不已,随即来到布克的船上。原来她名叫露丝,就是画像上的女子。看着画像,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她眼前--
  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开始了它在大西洋上的处女航。
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船。露丝,一位漂亮的贵族小姐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起登上了头等舱。与此同时,年轻的画家杰克通过与人赌博,幸运地得到了三等舱的船票,他和伙伴飞一般地跑到码头,跳上甲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高声欢呼着,仿佛是大海的主人。露丝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孩,她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生活。在甲板上,杰克看到了露丝,被她深深吸引。
  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她的内心如波涛一般地汹涌澎湃。当她试图跳入大海时恰巧被杰克发现,他救了她,两人由此相识。露丝向杰克吐露着心声:"我觉得这一生不外如此,像活了一辈子似的,又像是站在悬崖边上,没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
  杰克耐心地开导着露丝,带她去三等舱中跳舞,甚至教她如何吐出又远又直的唾沫,在杰克乐观精神的开导下,露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
露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露丝的来往,他送给露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试图挽回同露丝的爱情。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打动露丝的心,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杰克。在卧室中,露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画下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露丝决定上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已掌握在两人手中。
  然而由于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船身右侧破裂了,尽管它号称"永不沉没",人们却能感受到它在一点一点地下沉,可这时杰克却被卡尔栽赃陷害,被关在下层船舱里。
露丝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他。他们来到甲板上,露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然而在登上救生艇的最后一刻,露丝改变了主意,她重新跳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与杰克生死与共。
  杰克拉着露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落入海中,杰克将露丝推上一块木板,自己则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鼓励着露丝,要她答应好好地活下去,而他自己的身体却越来越冷,最终缓缓沉入大海……
救援船救起了露丝,杰克却被冰海永远地吞没。84年后,露丝又来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将"海洋之心"抛入海中,以告杰克的在天之灵……
  爱情神话的复活
    在通览《泰坦尼克号》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影片打动人心的原因是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杰克与露丝的生死爱情,在这里,爱成为人们魂牵梦萦的最终主题。
  可以说,当"泰坦尼克号"以艺术的方式重返大西洋的时候,使它浮出海面的力量中有雄厚的资本,更有感人的爱情。爱情使时光倒流,使"泰坦尼克号"复活,使杰克和露丝置身"泰坦尼克号"的船头迎着大西洋的海风飞翔。
  《泰坦尼克号》是个神话,而杰克和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看过影片的人们开始渴望或寻找这种神话的力量,一种使人类的这一半和另一半紧密相连的精神动力。
当《泰坦尼克号》进入我们平常的生活空间时,我们的心得以在一个瞬间有了猛烈跳动的力量。也许我们无法挽留太多的记忆,也许我们无法指望全盘的拯救,但至少在这样的瞬间,我们抓住了一样东西,这就是爱情。在大的历史被解构之后,能抓住小的爱情,就应该算是收获,因为它同样能给我们灵感,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闪闪生辉。
人类置身在后现代的冲击之中,然而又宁愿相信爱情的神话。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切都逃不过解构主义的手术刀,然而,一旦遭遇爱情这个在人类心中隆起的硬块时,解构者们会不会有些左右为难,他们会不会在想,解构行为抵达了一个边界,或者说,在后现代主义的长时间的冲击之后,这些被瓦解了又被拼接起来的爱情神话,是否就是后现代主义终结的一个信号?(JJ)
  ☆1983年,卡梅隆写了一个浸满其卓越才华的电影剧本《魔鬼终结者》。他把这个剧本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好莱坞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条件是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导演这部影片,高尔答应了他的要求。1984年,卡梅隆推出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终结者》,这部影片的拍摄只花了650万美元,却赚得了3600万美元的国内票房,并赢得了影迷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在《终结者》中已经可以看到卡梅隆电影的特点,比如富于创意的剧本、出色的特技制作、特色鲜明的人物,特别是在之后的影片中经常会看到女性英雄的形象。《终结者》的成功使卡梅隆获得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他导演生涯里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3部重量级作品《深渊》问世。这部科幻影片和卡梅隆的其他同类作品有些不同,虽然其中穿插了很多惊险的打斗和关于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但它重点还是用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在一个科幻的背景下讲述一个关于夫妻情感的故事。在两个方向上,《深渊》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首先是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它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红潮风暴》、《U-571》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影响,《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很多特技手段。《深渊》在另一个特技领域开创的更具革命性的影响是它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水柱,这种电脑生成变形物体的技术为卡梅隆的另一部杰作--《终结者2》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TOP

美丽人生



一部处处带着眼泪的经典喜剧片
一部令人倾倒的战争温情片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1998年出品
导 演:罗布托·贝尼尼
主 演:罗布托·贝尼尼
尼科雷塔·布拉斯基
吉奥·坎塔里尼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奖
·一九九八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一九九九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九九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上演了一幕波及全世界范围的悲剧,这幕悲剧沉重、严肃,处处充斥着鲜血、眼泪、悲伤、叹息……令每个置身其中的人觉得窒息,喘不过气。
而意大利人罗布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却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剧,它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另一个侧面来面对这段历史。贝尼尼相信"笑"和"想像力"才是面对这些无奈的最佳良药,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
  战争是狂人的游戏,可对于天真的孩子来说,它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在《美丽人生》拍摄之初,就有人断言,一部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背景的喜剧影片是不可能拍成的,甚至有人认为贝尼尼亵渎了历史,太玩世不恭。然而,《美丽人生》问世之后,人们开始相信,在那段残酷的岁月中,确实有鲜血和眼泪不能完全蔓延到的角落。伟大的父亲让残酷的战争变成了游戏,让欢笑代替了恐惧,让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让纯洁的孩子在非人的环境中做到物我两忘。人生也正因此而变得美丽……
  女人想要什么样的男人?当《纽约时报》就这一问题进行民意测验的时候,答案五花八门。事实证明长相和财富只能一时吸引她们,女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可以让她笑,给她带来快乐的男人,就这一点而言,谁能比贝尼尼更好?
--著名影人 大卫·卡顿  
  《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之前,很多人认为影片的内容会引起评论界的争议。但是现在,我可以肯定,影片好评如潮。《美丽人生》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着重写纳粹的残忍,而是突出受害者的勇敢,通过小人物能做到的事来教育观众。
--美国电影评论家 比尔·卡博斯  
    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将我自己、我的喜剧主人公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这种最为极端的环境就是集中营,它几乎是那个残酷时代的象征,消极面的象征。我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描述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因为我并不想让观众在我的影片中寻找现实主义。
--本片导演兼男主角 罗布托·贝尼尼  
  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证明了什么是爱、家庭和意识领域的征服者。
--国际电影资料库  
  本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
基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非常善良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1939年春天,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地,然而基多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全然不顾当时法西斯的高压统治,来到了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
  可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开店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基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
一次,基多骑车上班时无意中撞倒了多拉,基多被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他向多拉表白了爱慕之情。
多拉是镇里的小学教师,她的未婚夫是当地的一个纳粹走狗。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基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学校,校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为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笑,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基多凭着超人的幽默感和机智,最终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基多。几年后他们有了可爱的儿子小乔苏,同时基多也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即拥有了一家自己的书店,一家三口过着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
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反犹太政策下德军在意大利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基多与刚满5岁的儿子因为具有犹太血统被抓到了犹太人集中营。为了能同丈夫和儿子在一起,善良的多拉也要求去集中营。
  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基多哄骗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一个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一个"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时间一天天过去,基多在无奈的谎言和残酷的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尽自己的全力使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当解放来临之际,小乔苏回到了妈妈的身边,但基多却没有逃过纳粹的屠刀,历尽磨难的他最终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
  喜剧?悲剧!
  《美丽人生》看上去并不是一场悲剧,影片的前半部分为大家讲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贝尼尼的表演笑料十足。从一开始基多的搞笑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时种种绞尽脑汁的离谱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更是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基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垃圾箱里的小乔苏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
  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想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里,基多也始终是笑声不断,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纳粹试图通过集中营毁灭种族,也毁灭人性,但人类毕竟有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质。基多为了不让小儿子面对人生悲剧,一直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控制自己,说服儿子,也说服自己,这个集中营只是人生的一个荒谬游戏,这个伟大而可爱的父亲最后终于成功了。看着基多站在德国人旁边冒充翻译,把集中营规则变成游戏规则的段落,我们一边爆笑着,一边抹去眼角的泪珠。这是可以总结整部影片的情节,以荒谬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荒谬,以乐观的精神对待人生的丑恶,贝尼尼把自己的人生态度搬上了舞台。
  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二战时残酷黑暗的纳粹统治和集中营生活,它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这样的表现手法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据说《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上试映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2分钟之久,最后个个含泪步出影院。
《美丽人生》没有一丝血,也没有一滴泪,因而人们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美丽。?佚 名?
  ☆《幸福时光》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中国版的《美丽人生》"。它的剧情并不复杂,人物也很简单,却让人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恻隐之心。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幸福时光"的小旅馆,为了让盲人小女孩(董洁)对未来产生希望,老工人(赵本山)费了很大的心思,他以自己的善良和关爱使小女孩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影片告诉人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幸,但只要有信心,一切都会过去。
  影片的片名叫"幸福时光",可是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一些在城市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也许导演想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城市里也有一些不幸的人们,他们很善良,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时候也欺骗一下自己,体验一下幸福时光。☆姜文的《鬼子来了》是一部在战争背景下的反映小人物生活和心理题材的影片。它同《美丽人生》一样,有一丝沉重,也有一丝荒诞,但文化、历史、视角等多方面的不同,使两个影片也迥然不同--一个在绝望中凄美,一个在绝望中死亡。两种感情都由战争而发,由战争结束而永生。《鬼子来了》用刀把自己的五脏切开给我们讲:看,这就是日本人,这就是中国老百姓,这就是战争。

TOP

中央车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讲述生命的悲欢离合,交织着人生的喜悦和苦痛
震撼与隐忍的交错,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1998年出品
导 演:华特·萨勒斯
主 演:
 菲尔南达·蒙坦纳葛罗
  玛瑞莉亚·贝拉
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第四十八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五十六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
  广袤的南美大地在镜头下不停地转动,嘈杂的都市、凋敝的乡村在眼前匆匆掠过,《中央车站》仿佛是一场云影依稀的旧梦。执着地寻找父亲的约书亚固守着一个美丽的梦想:父亲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找到他便意味着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难挫出老茧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气泡的尖刀:在成人的世界里,无所谓梦想,接踵于希望而来的,必定是难以承担的绝望。但两个人伴在一起寻觅着,如同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喜悦与忧伤,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
  朵拉与约书亚,究竟谁是谁的救赎者?究竟是谁指引给另一个人新生的方向?在《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而巴西人民在经历多年的政治变乱与经济危机之后,也默默盼望着走出苦难,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车站》或许暗示了这重含义:"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华特·萨勒斯的作品多处理有关寻找起源和自我发现的历程的主题,这在他的电影《中央车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央车站》是一部温情动人的小品,具有新现实主义的风范,它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笔触传达着电影中所呈现的悲悯。在一种宗教的朝拜气氛里,整个国家都在寻找着,在这寻找的过程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与心的隔膜也逐渐消散。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威尔·罗杰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比如《中央车站》。
朵拉和约书亚是两条线,分分合合,孩子用纯真试图打动忘却,老人习惯用沧桑保持坚定。最后在对灯神圣母的朝拜里,展现在眼前的是这个国家和隐藏其后的整个人类在寻找希望和尽头的爱。朵拉在黎明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著名影评人 元 曲  
  就影片的风格而言,本片可以说是小品式的公路电影,它演绎了一老一小寻亲、寻家的过程,较深程度地挖掘了当代巴西人找寻自我认同的主题。在冗繁的"寻根"电影中,《中央车站》以其独特的手法,让人滋生了几多异样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影评人 金天星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门口,从前的女教师,50多岁的朵拉摆了一个写字摊,专为来来往往、目不识丁的旅客代写家书。写一封信收1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块。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将收了钱的代寄信件带回家,和邻居艾琳一起,将这些信一一拆开,尽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后把认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则统统锁进抽屉或干脆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被人生的苦难磨出老茧的朵拉就这样心肠冷漠地应对着别人的心愿。
  这一天,安娜带着她10岁的儿子约书亚来请朵拉写信,因为约书亚很想见他素未谋面的父亲耶酥。第2天,安娜与约书亚再度来到车站,口述了第2封给孩子父亲的信。安娜把积在心底的话终于吐了出来:其实我心里面是爱你的,你回来吧,我们再也不争争吵吵了……
然而安娜刚刚走出车站,就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急驰而过的大客车撞倒了。可怜的约书亚从此孤身一人,现在他惟一认识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带到了家中,可是约书亚并不知道朵拉把他卖给人贩子了。这天晚上,朵拉伴着新买的电视机入睡,当良心的谴责让她噩梦连连时,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将约书亚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驱使下,朵拉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
  一开始,两人总是争争吵吵,朵拉骂约书亚是个"让人讨厌的坏孩子",而约书亚则回敬朵拉是个"不抹口红,面目可憎的老太婆"……然而随着长途汽车奔驰在广袤的巴西大地上,约书亚与朵拉之间的感情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约书亚不再憎恶这个凶恶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渐寻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温柔情感,两人之间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恋。
  一路上,朵拉和约书亚经历了不少磨难,但他们都想方设法克服了。他们还遇见了一个好心的司机,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快乐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红,涂上了胭脂,她以为找到了久违的爱情,然而最终卡车司机离她而去,她还是与爱情失之交臂。她觉得很沮丧,约书亚已经学会安慰别人了,他甚至对朵拉说:"你化起妆来还是很漂亮的……"
朵拉领着约书亚不远万里,终于来到安娜说过的那个地址,可是却得知约书亚的父亲一家已经搬走了。这时两人身无分文,只好流落街头。所幸的是,他们正好赶上了当地隆重的节日--灯神圣母节,许多人都想为圣母送去自己最虔诚的心愿,约书亚发现这里可以写信挣钱,于是朵拉干起了老行当,这天晚上,他们赚了不少钱,高兴极了。
  第2天,他们又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终于找到了约书亚的家人,可是他的父亲耶酥却离家找约书亚和他的母亲了,约书亚同父异母的哥哥赛亚、摩西热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重新为人们点燃希望的火把。
  《中央车站》:何处是归程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是:《中央车站》的不平凡处在于,它是这样一部片子:当它触及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它在与你的大脑对话。
因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场景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公路上,因而被人们称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电影的名字--"中央车站",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结识的地方罢了,人潮人海中因着某个机缘的邂逅相遇,未来的、未知的、漫长的路,还有故事就如此延伸开去……那个"车站",永远在我们无法回头的身后。
  朵拉说,她曾经问过父亲:"你认得我吗?你永远记得我吗?"她的父亲后来死了。约书亚的父亲耶酥曾写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约书亚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朵拉说:"你说得对,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回家,一个多么让人欣慰和温暖的字眼,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处?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个谜,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于是他便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图腾。孩子永远在寻觅,永远在寻找那条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却是如此地漫长!
所幸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还有着别的新的发现和感动。于是,"父亲"淡出。寻找、失落、再得到,这是否也是我们在追求和渴盼回归的生命过程?
在影片悲悯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欢离合、喜悦和苦痛就这样交织着传递给观众,然后观众又变成剧中人,在体会着他们的寻找、失落和悲欢的时候,也完成一次与自我的对话。?赵 蕾?
  ☆9岁的小男孩正男是一个特殊而且孤独的孩子。他没有父母在身边,跟着奶奶过活。放暑假了,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去了海边度假,孤独的正男决定去找妈妈。热心的邻居阿姨不放心小小年纪的他一个人乱跑,把自己的丈夫--到了中年却还一事无成的菊次郎借给了他,还拿出一笔钱让他们作为旅费。
  万分不情愿的菊次郎觉得自己是祸从天上来,看着这莫名其妙的小男孩,他真想赶快摆脱,好重回那清静懒散的悠闲日子。不过看到老婆的5万元旅费,菊次郎心里盘算着:或许这趟旅程能有点好处也不一定,就这样,一老一少相偕上路了。
在寻母之旅第一天里,菊次郎就带着正男赌博去了,结果可想而之,钱全输光了,菊次郎很担心,既不能回家对老婆交待钱已输光,而未来的旅途又简直寸步难行。于是,他教唆正男拦顺风车装可怜,一路上,他们遇见了许多路人: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开车的流浪诗人、日本的"逍遥骑士"……他们一起,为菊次郎铺开了一个最美丽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别名《第八部》,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一部有别以往风格、充满风趣和感动的温馨作品。北野武在影片中亲饰菊次郎--一个大大咧咧、心地善良的痞子式的人物,他极好地把握了现实与戏剧性的度。整部影片带着童话般的色彩--有那么多人同情正男,帮助正男。但正男最终却必须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妈妈已经嫁给了别人,有了另外的孩子。即使这样,没有找到母亲的他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个"父亲"--那个忽然觉悟出"所以他跟我一样"的菊次郎--在寻找母亲的旅途中经历了始料不及的内心成长,由于自己母亲的缺席所造成的永远的童年创伤,在相互的抚慰中,两个人的伤口都在愈合。当菊次郎终于踏进老人院里看望自己母亲的时候,寻找之旅方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TOP

楚门的世界


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1998年出品
导 演:彼得·威尔
主 演:金·凯瑞 
  劳拉·琳尼
    艾德·哈里斯
  ·一九九八年金球奖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奖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楚门老是觉得自己一直受到监视,没想到这竟是真的。从呱呱落地开始的30年来,他就是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肥皂剧的主角,他居住的小镇居然是一个庞大的摄影棚,而他的亲朋好友和他每天碰到的人全都是职业演员。除了楚门外,所有的人都在导演一丝不苟的执导下同心协力地编织一个天大的谎言,楚门生命中的一举一动分分秒秒都暴露在隐藏于各处的摄影镜头面前,全球上亿观众都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而他却浑然不知,当他发现自己就像是活在玻璃罐里的蝴蝶时,终于决定不计代价地逃离……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与众不同、创意十足的电影,内容发人省思、感人肺腑,同时也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喜剧天王金·凯瑞在片中的演出纯真中又有复杂的个性,他抛开了一切束缚,他在一贯的喜剧表演方式下流露出令人动容的感情,尽管他的表演尚未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但他至少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普通观众。影片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尽管目前还只是"无冕之王"。总的来看,这绝对是部有笑有泪的好影片。
--《时代》周刊影评人 理查·薛克尔  
  从表象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
--纽约著名影评人 雷吉·史密斯  
  我认为这部电影拥有许多层面,并非一般的好莱坞电影。同时,它的主题概念也十分有创意,而且令人能够感同身受,它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
--本片主演 金·凯瑞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得恍若世外桃源的海边小镇。22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惟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这座叫西海文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而节目的制作组为了寻求更特别的效果,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但并不让他们会面,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后才让他们"父子"相认,从而达到他们所要的效果。
这一切使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玛丽十分同情楚门,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使他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地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楚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西海文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在近30年的时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西海文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走了出来,他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如果他愿留在西海文就可以继续明星生活。但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心灵的顿悟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我想到了上帝,同时我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任 非)
  ☆《变相怪杰》(又名《面具》)是让金·凯瑞真正成为一名超级明星的影片,他在其中扮演好好先生史丹利,他戴上一个古怪的面具后就具有了非凡的能力。他在影片中追求爱情,与黑社会斗争,最终全盘获胜。笑声充满了整个影片,金·凯瑞以大胆的创意,夸张的动作,千变万化的面部表情和精湛娴熟的身体技能折服了千百万观众,使影片创下了辉煌的票房记录,人们争相观看,百看不厌。
  ☆如果说人们在《楚门的世界》中还能看到金·凯瑞的影子的话,那么在影片《月亮上的人》里,金·凯瑞却完全变了一个人。可以说,这是他继《楚门的世界》之后最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影片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描述了美国传奇喜剧艺人安迪·考夫曼的生命故事。考夫曼被人们誉为是"一个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一个角力运动家,一个喜剧演员,一个民谣歌手……"他于1984年死于肺癌?年仅35岁。在拍这部戏的12个月期间,金·凯瑞完全成了考夫曼的化身。从电影开拍起,他不准别人叫他本名,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叫他安迪,并亲自拜会考夫曼的父母。影片上映之后,连考夫曼的父母都啧啧称奇地说:"我们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又再度复活了!"
  ☆《恐怖分子》是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第一部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作品,也是《楚门的世界》的同类影片,它先后荣获1987年英国国家电影奖、毕沙洛影展最佳导演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影片以医生李立中由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到最后家庭破裂为主线,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展现了人由脆弱到达极限直至崩溃的完整过程。这部电影运用线索追踪式的叙事手法,在故事的发展当中加进了非常强的悬念感,随着悬念的不断解除,人生的软弱被逼到人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是继续软弱下去?还是向软弱发出反抗?成为主人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TOP

搏击俱乐部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
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1999年出品
导 演:大卫·芬奇
主 演:布拉德·皮特
  爱德华·诺顿
 海伦娜·邦威·卡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
·另类电影的巅峰之作
  在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认为自己是失掉了人性和感觉的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认为恢复个性观念的惟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对于这些参加"搏击俱乐部"的人来讲,"俱乐部"取代了宗教与疾病治疗团体所起的慰藉寄托与释压作用,搏击是对精力、压抑、无由来的恐惧的发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集体之内忘却孤独并找回男性尊严,于是他们对搏击表现出了宗教般的狂想……
  《搏击俱乐部》既有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真诚关注,又延续了以暴力反抗旧有价值体制束缚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部揭示"人性本恶"的影片,其中对叛逆和革命的张扬既是一种煽动也是一种警醒,然而让影片具有深层社会意义的是,它揭示黑暗正是为了抵挡黑暗,与以往的社会片相比,影片的主题更开放,更放松,更具有时代感。总之,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神秘性无所不在,我们都喜欢那种能够全知全能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喜好造就了不少科学家与私家侦探。电影能够像磁铁般吸引人的也就是这种神秘性,不过去探究最终的解答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某些线索,但它马上又会通向另一项待解的秘密……我就是喜爱(在电影中摸索)这种神秘性。
--本片导演 大卫·芬奇  
  显然电影反映了我们生存的目的,一些好与坏的事情。问题是艺术与生命,两者当中存有象征意义,我们处在暴力之中,不由你逃避。此片并不单讲暴力,不是打人那样简单,它所传达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种连接,一个方向和一些感觉。
--本片主演 布拉德·皮特  
  看电影其实就是在黑暗中窥视。大卫·芬奇能够把我们给嘲弄了,说明他很善于把握人的心理。有谁不喜欢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呢?影片中所描述的失眠、无聊、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能从别人的眼里发现自己正常或者不正常。但尽管受了大卫的嘲弄,在影片结束之时我们仍可大松一口气--毕竟自己还没分裂出去,还过了一把窥视的瘾。
--网友 阿 榕  
  《搏击俱乐部》中现实的暴力描写以及含糊的叙述方式使评论界对它毁誉参半,但我认为不能因为它表现手段的反叛而否定它主题存在的价值,毕竟,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网友 tysor  
  杰克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个充满着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再加上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于是为了自我救治,他突发奇想,决定参加团体咨询会。杰克先是参加了那些绝症患者的相互抚慰团体,他接触到了一个全部由患睾丸癌的人组成的社团,杰克和他们互相抚慰和哭泣,而且上了瘾。
  一天,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他是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行动力量的痞子英雄。刚一见面,泰勒就向杰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要杰克痛打自己一顿,在对打中,杰克体会到了搏斗的乐趣,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他们开始创建"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组织。俱乐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规则:不许向他人谈论俱乐部,只允许两人对打等等。
  地下俱乐部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所有的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泰勒以自己的个性魔力和行动哲学吸引着那些盲从的人,他变得越来越偏激,他让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到处搞破坏,砸汽车、放火、向顾客的食物中小便……他的行为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同时,他还惊讶地发现泰勒还组织了一支军队,他要对社会实行更大的报复。杰克决定疏远泰勒,但让他惊讶的是,每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并被尊为教父。这让杰克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谁,泰勒是谁。最终他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杰克向警察自首,泰勒也追踪而至,在他们的撕打搏斗中,泰勒手中的枪自然地、魔术一般跑到杰克的手中。杰克无法击中泰勒,于是将枪口对准了自己,可当枪响时,杰克却发现被击中的人变成了泰勒,他化成了一道轻烟。而此时,泰勒事先安排的许多对抗社会的恐怖行为即将开始……
  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隐喻了社会边缘青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电影中的人物就是在这种痛苦和接近死亡的状态中寻找自己的存在目的。
杰克最初混进的是一个睾丸癌幸存者组成的帮助会。这也许并非巧合,而是暗示了在一种空虚的被阉割过的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恐惧。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一种癌症,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面对现实时的虚弱感是致命的,对生命的空虚感是一种普遍的虚无,其中蕴藏着深深的绝望。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于是搏击俱乐部的成员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的哲学就是:如果不能结束或缓解这种痛苦,那就让它来得更猛烈、更极端、更直接一些,将精神上的痛苦转为肉体上的直接痛苦,将痛苦承受的中心由大脑和精神转移向肉体。
  在搏击俱乐部的初期阶段,暴力还不是毁灭性的力量,如果说它毁灭了什么的话,就是在打斗的时候毁灭了每个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毁灭了虚无带来的痛苦,代之以肉体痛苦的快感。这些博击俱乐部的成员们此时有些像集体修炼的苦行僧,通过一次次肉体的痛苦修行,使他们对肉体痛苦的信仰更加坚定。
  搏击俱乐部更像一个医院,而暴力是药,搏击是精神疗法。更确切地说,暴力是兴奋剂,它与吸毒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幻觉和模拟的体验使人逃避现实。这种相互分享并且上了瘾的暴力,终将蜕变扭曲。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他们期待一种精神毒品使他们脱离自身的麻痹,不幸的是,这种精神毒品使他们更加麻痹了。
  当泰勒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在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走向了不可遏制的深渊。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个精神怪兽。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因而这场所谓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告终,毁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生。(丛 峰)
  ☆电影《低俗小说》被认为是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最重要的作品,在影片中,暴力始终是昆汀作品不可动摇的主题,频繁的暴力场面明确指出暴力事件的发生是循环而永无停止的,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种种暴力已经无所不在,在它面前,生死、对错丝毫没有公正可言。
《低俗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内涵被誉为是"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之一",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称为"电影诗人"的导演奥立弗·斯通执导的《天生杀人狂》是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同时也是令许多人费解的电影。影片有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开头,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讲恶毒的结尾--一对杀人狂魔横行全美,杀父杀母、滥杀无辜并以此为乐,被警察千辛万苦抓进监狱又奇迹般地逃出来,从此过上了普通人的安乐生活。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暴力加黑色幽默的闹剧,混乱、疯癫得离谱,但也有人对影片大加赞扬,认为它所表现的美国社会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暴力血腥场面反映了"美国人想像不到的一切"。
  

TOP

花样年华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
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2000年出品
导 演:王家卫
主 演:梁朝伟
张曼玉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六十七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大奖
·第二十六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三十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二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女主角奖等
  他和她是两个生活在社会中产阶层而思想处于边缘的人,因为不经意地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有了愁绪,有了伤感,有了共同的为惆怅所填斥的光阴。
"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突然眼神交错,目光炽热闪烁,狂乱越难掌握。
  "我像是着了魔,你欣然承受,别奢望闪躲,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
于是,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身不由己地,各怀心事地靠近……一切本来都可以顺理成章,足以走到边缘,甚至可能曾经越过极限,但这和越过极限的放纵,然后在极限的另一头迅速坠落,然后伤感的人生并不一样。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
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
  王家卫的悲情新片《花样年华》含蓄而隐晦,片中没有一幕真正的性的场景表现,也没有一次真正的高潮。但王家卫创造了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把它尽可能地拉伸,并戛然而止。这是一部互动式的影片,该剧的拍摄手法在情感表现上很成功,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时代》周刊  
  《花样年华》这部影片,我认为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感觉,尤其是感觉,本来这是一种很难讲清的东西,可是他的故事成功地再现了这种感觉,只要认真去体会,就能有所领会。
就片子本身来讲,故事可能是很淡的,但是这种感觉通过影像、通过剪接,把都市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极为到位。可以说,在今天,大陆还没有人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
--张艺谋  
  《花样年华》显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魅力。片中那样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故事在时空的碎片中展开,苦涩的记忆,落寞的情怀,如一种细细的痛,透彻人的心骨,怎能不让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要忍不住在内心长吁短叹呢?
--清华大学传播系影视沙龙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妻子租住了一间位于上海人聚居地的公寓,邂逅了一名与丈夫刚搬进来的美丽少妇苏丽珍。周慕云的妻子常常不在家,周平时除了忙于应付稿约就是和好友一起流连于声色场所。苏丽珍的丈夫常常要到日本出公差,苏在一间出口公司当秘书,闲来看看电影、操持家务。两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周和苏因为常与房东在一块儿打麻将而相识,他们常常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彼此配偶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看见了他有一条与自己先生一样的领带;他发现她有一个与自己太太一样的皮包,而且这些都是在香港买不到的。他们终于明白各自的配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关系。
  于是,两个受伤的人开始接近,周慕云在酒店里包了个房间写武侠小说,苏丽珍常常去照顾他,他们情投意合,互相爱慕。到了最后,周慕云发现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涡之中……
虽然许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在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面前,他们没有越过一步。苏丽珍的丈夫要回来了,周慕云决定要走了。他给苏丽珍打电话,问她是否能与自己同行,电话那边苏的沉默让他心灰意冷,他一个人去了新加坡。当苏赶到酒店时已经人去楼空了。
多年后周慕云回到了在香港曾经住过的房子,可是房子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他不知道苏丽珍也曾经回来过这里,也去新加坡找过他。两个人就这样遗憾地错过。最后,这段真诚、纯洁而又无奈的感情并没有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它始终是含蓄的、中国式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周慕云一个人对着洞口,诉说着自己灼人的秘密。
  秘  密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
《花样年华》总是带有一种沉迷、绵长的调子,它用一种悠远的语调讲述着一场古典而纯粹的爱情,蕴含着神秘和逃避色彩。
当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外遇之后,他们都以为这秘密只有自己知道。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到底知不知道,在他们得知对方都有所察觉之后,很是吃惊,继而是愤怒,继而是伤心,继而……就什么也没有了。
  他们试图重演一下那两个人是怎么开始的,试图更多地知道那个扰乱自己生活的人的生活习惯……在一种淡淡的感伤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游戏。
秘密沉淀在他们的心底,可它是以怎样令人惊异的力量潜伏着,又催生出克制的浪漫?他们想方设法地躲避闲言碎语,他们想保住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的丈夫,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秘密。在交往中,她寂寞的芳心无处躲藏地被他看到了。他曾期待过,身体向她靠近过,认认真真地伤心过。无处遁逃时,他问好朋友阿炳:"我问你,从前有一些人,如果心里有了秘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阿炳回答:"我怎么知道?"
他说:"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花样年华过后,他是空虚的,她也是空虚的,只有那棵树从此不再空虚,因为在它的心里,已经装下了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半生缘》叙述了一段发生在30年代旧上海的陈年往事--世钧和曼桢是在同一工厂做工的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当舞女维持,后来曼璐又当了妓女,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种怨毒的心态与其夫合谋,令祝强奸了曼桢。曼桢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己的恋情。姐姐死后,她也嫁给了祝鸿才。多年后,曼桢与世钧重逢,两人发现,前情虽在,而后缘难续……
  《半生缘》里世钧和曼桢的爱平淡无奇,他们的爱情在没有大悲和大喜的灰色情绪中错过,流逝的岁月和琐碎的生活磨蚀了他们对爱的渴望,使他们变得麻木,不再反抗,而浓烈的怀旧气息更让这段无望的爱情恍若隔世。
  

TOP

一一




世界现状的缩影,充满迷人的奥秘与美感
在冷静观世之余,不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借台北一家人的感情起落讽喻了当今台湾在家与国、传统与现代之间价值观的对抗
  2000年出品
导 演:杨德昌
主 演:吴念真
  李凯莉
金燕玲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三十五届全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影片
《一一》以一种非常细致、有条不紊的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它的题旨是生命,意味着对一生命途的反思。
这是一则很普通但很美丽的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篇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它以一种温柔的笔触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常态与变调"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权威的《巴黎世界报》对《一一》相当推崇,赞扬导演杨德昌以社会写真的手法,忠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及无奈孤独,认为影片"以敏锐而温热的镜头进行社会心理分析,为社会百态及人性的枷锁做见证"。
  杨德昌以往的电影经常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以及理想必然破灭的痛苦,而在《一一》里,这种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或许这也是杨德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写照。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位大师完全掌握支配他的艺术资源的杰出作品,我泪眼模糊地看着片尾字幕,挣扎着去形容那股深深感动我、又扯碎我的力量。是哀伤?喜悦?欢乐?是的,我想都是。不过最大的感受是感激。
--《纽约时报》影评人  A.O.斯科特  
  《一一》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难得的好片,它展现了人的生命中蓝色的一面,虽然它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家庭及周遭所发生的事,但它精确地掌握着每一个镜头,把所有人物的每一件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故事情节简单,内涵深远,美不胜收,没有说教,但已赤裸裸地呈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理。
--法国宗教报纸《十字架报》  
  这部影片充满着生命力,它所叙述的现代中国家庭所存在的冲突显示了"传统思想"与"台湾超现代"之间的互动关系。
--法国《世界报》  
  《一一》里每个人物的境遇不论是专注、关爱、矛盾、冲突,抑或忧伤、喜悦、痴情、梦想,都是一首首生命的诗篇,咏颂生命的每一个音节。这个"生命的诗篇"虽然发生在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其实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法国著名影评人 培尼赫  
  在台北市住着一户中等阶层的家庭:丈夫简南俊,妻子敏敏,大女儿婷婷和年仅10岁的小儿子杨杨,他们和敏敏的母亲共同生活着。
在敏敏的兄弟阿迪的婚礼中发生了一系列的麻烦事,先是阿迪的旧情人云云在阿迪与小燕的婚礼上大吵大闹,而后在电梯口,简南俊与自己30年前的旧情人谢里相遇,接着是婆婆在和婷婷一同回家的路上跌倒而住进了医院……
  婆婆因为中风而陷入了昏迷状态,婷婷一直很内疚,认为婆婆的病和自己有关。而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下,敏敏的精神几乎崩溃,她开始整天烧香拜佛。
医生告诫家人需要每天轮流跟婆婆讲话,以帮助其康复。可每个人面对着沉睡中的老人都张口结舌,最后不得不请护士念报纸来解脱尴尬困境。为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敏敏上山入宿寺庙了。
  新搬来的邻居丽丽和她的男友吵架了,两人分手后,丽丽的男友胖子开始主动和婷婷约会。可婷婷最终发现胖子真正爱的人不是自己,他的内心深处还在爱着丽丽,这一切都让婷婷觉得悲伤。
儿子杨杨受父亲的影响爱上了照相机,他觉得人只能看到一半儿的事情--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于是他开始拍摄人的背面,用儿童单纯而奇特的视角拍摄周围的生活。他在学校总是受教导主任的刁难,他便用自己的手段报复教导主任。
深爱着丽丽的胖子一直关注着她的行动,他误以为丽丽和她的老师有关系,冲动之下杀了那个男人。
  简南俊借着去日本出差的机会和旧情人谢里重叙旧情,两人虽然彼此知道自己是对方的真爱,却无法从头再来。
不久婆婆去世了,敏敏下山回家。生活一如既往。
在婆婆的葬礼上,杨杨念了一段自己写的话送给婆婆:"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有趣的都市
  《一一》的影片背景主要是台北都市,它以一个普通家庭中各个成员所代表的不同年龄阶段来阐述人的一生中不同的成长历程及种种遭遇,在影片里,小康之家表面上似乎是风平浪静,然而骨子里却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可以说,杨德昌对于台北都市的触角是敏锐的,他不断地思考着都会里各阶层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结构,他的影片向来是为了让观众认知台北社会的面貌,在他的镜头下,台北的人物和空间跟时代的脉搏是一起同步跃动的。
  在对电影《一一》的访谈中,当记者问道"为什么对都市如此敏感,可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倾向于拍摄都市题材的电影"时,杨德昌答道:"创作某个主题一定是出自于兴趣。对我而言,都市生活本身是非常多变而有趣的,我也发现都市这种生活形式其实是人类进化及文明发展的必然后果。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常常有人会感觉到现代社会是非常疏离的,我最近领悟到这样的感觉是和农业社会比较而来的。过去的生活形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单纯友善。我不断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可以发展出早期农业社会这种人际关系,然后我发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相反地,都市可以是一个发展更好、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地方,只需要一定空间及时间。城市真的很有趣,即使不成熟,它的丰富性还是很值得探讨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拍一些关于都市的电影,因为那已经是文明社会中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了。" ?佚 名?
  ☆"现在这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每个人都在等别人告诉他怎么做。"这是杨德昌的电影《麻将》的主旨。当代社会,人们总是过分忙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疏于精神上的思索,在现代西方文明影响下的台湾更是如此。多数台湾人的财富获得迅速积累,然而,他们缺少了精神上的寄托,一时间,大家似乎真的不知自己要什么了,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是过得好一点吗?当物质生活舒适之后,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呢?于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没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再然后,台湾真的有可能走向毁灭。台湾作家宋泽莱的小说《废墟台湾》就曾预言了台湾的毁灭状态,杨德昌虽然没有明确台湾毁灭的景象,但他借片中人物的嘴已经隐喻了台湾都市化进程中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危机,并且向台湾民众发出了警示。
  ☆杨德昌的《独立时代》是一部万花筒式的作品。在影片中,杨德昌继续了他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对于"宏伟叙事"的爱好,罗致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后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交响乐般繁复和百科全书式庞杂的众生画卷。同学、朋友、同事、幕僚,官场、情场、生意场,婚姻、婚外情、同居,文化经营事业、演艺圈、政府部门……看《独立时代》,我们好像是在翻阅现代版的清末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
  

TOP

黑暗中的舞者



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具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和信念的赞美诗
  2000年出品
导 演:
  拉尔斯·冯·特里厄
主 演:比约克 
  凯瑟琳·德诺芙 
戴维·莫尔斯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十三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属于美国60年代的悲剧,或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发生种种的不公平和无知,塞尔玛如同战场上的孩子,左躲右闪着每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
  这是一部赚人眼泪的歌舞片,在拉尔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  
  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 勇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佚 名)
  ☆曾受到鲁迅先生热烈赞誉的电影《城市之光》是著名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人类电影史上的珍品。在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身无分文却古道热肠地竭力想帮卖花女重见光明。一日,他搭救了一个富翁,被请回家并奉为上宾,但次日富翁醒来却不认识他了。流浪汉为帮盲女复明,参加了拳赛却功败垂成,徘徊街头又巧遇富翁,两人尽释前嫌,富翁给流浪汉1000元资助盲女,不料他们却遭遇了强盗,富翁受了伤,流浪汉舍命保钱,送盲女就医,自己却被警方误会而被捕入狱。
《城市之光》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悲剧,它以喜剧为表演手段,展示了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澳大利亚影片《艾美的世界》讲述的是关于一个30岁的单身母亲带着她的小女儿在当今社会的冷酷下如何去承受忧伤的故事。小主人公艾美8岁了,由于她在4年前亲眼目睹了做摇滚歌手的父亲的死亡,因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从此她陷入了无声的世界,不能说话,也听不见声音,与外界隔绝了。
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母亲带着她搬离偏僻的内地,来到了都市。在新的环境中,艾美依然孤立自己,母亲带着她四处求医,最后在一位热爱摇滚乐的音乐家的影响下,艾美原本自闭的心灵开启了。艾美有了声音,透过歌声,她开始接触外界,但离开了歌声,她仍然无法说话。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声,每个想要和艾美说话的人都大声地唱歌,邻居、警察、心理学家们用优美程度大相径庭的歌唱和小女孩对话……最后,艾美终于开口说话了,她的声音很甜,她打破了内心的桎梏。
  影片在嘲喻的幽默中,凸显出人性的纯真及温暖。它向人们表明:生命就像是连续的事件,快乐和痛苦往往是相随而至,但无论如何,你都应抱有一种希望,因为那是你突破现状、创造、改变的力量。

TOP

千与千寻




自我救赎的英雄史诗
重新审视人类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与自然的对决中探寻世人活着的力量和理由
  2001年出品
导 演:宫崎骏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第五十二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国际动画电影协会动画片大奖
·第二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
  《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献给曾经有过10岁和即将进入10岁的观众的一部影片,它以现代的日本社会作为舞台,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的故事。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与千寻》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寻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她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
  "在万物重生的早晨,来到静寂无声的窗前,一切归零之后渐渐充实,不再去追寻海的彼岸,耀眼的宝物一直就在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发现。"
  宫崎骏没有迪斯尼那么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现在,他还坚持用手工绘画而不是电脑绘图来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说是一部电影,用什么去打动别人,这就是人文。所以,宫崎骏笔下的形象是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个没有知觉的卡通。
电影的力量在于动人,卡通的力量在于纯真,宫崎骏掌握了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当然的胜利。
--《新闻晚报》  
  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发挥人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但这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涵的生命力的缘故。现在的日本社会越来越暧昧,好恶难辨,用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来讲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这就是我制作电影时所考虑的。
--本片导演 宫崎骏  
  《哈利·波特》和《千与千寻》都是很流行的幻想文学作品,都很受欢迎,但从想像力这点来看,前者不如后者。日本漫画家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非常好,把孩童时期的想像力都发挥出来了。如果比较两部作品,可用搭积木来做比,有一堆各色的积木,《哈利·波特》很好地使用这些积木搭了一座非常好的建筑物,而《千与千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造了另一套积木。
--评论人 杨 鹏  
  10岁的小女孩千寻和父母一起在森林里迷了路,走过了一条神秘的隧道之后进入了一个小镇。奇怪的是整个镇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千寻的父母看到有一处店铺里存放着大量新鲜的食物,按捺不住诱惑便疯狂地吃了起来。千寻却感觉这里令她很不安,看到父母只顾着吃,她只得自己到别处转悠转悠。 天色渐暗,千寻忽然看到镇子里有很多幽灵和妖怪出现,吓得赶紧去找她的父母,谁知她看到父母竟然因为贪婪而变成了猪。无助的千寻只能逃跑,可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体竟开始变成透明,就快要消失了。
  这时,少年白龙出现了,他救了千寻,并告诉她这个镇子是精灵栖息的世界,人类是不许进入的。一旦人类不幸进来了,想要生存下去必须遵守两个条件:第一条是要为掌管镇中大浴场的魔女汤婆婆工作;第二条是要被她剥夺名字。少年告诉她自己曾经叫白龙,如今被称为白。千寻也被夺去一字,叫做千。
  为了不被变成动物,孤独的千在大浴场里拼命地工作,在这里,她还认识了很多朋友:指导她工作的小玲、负责煲洗澡水的锅炉爷爷、煤炭屎鬼、入侵浴场捣乱的无颜以及各式各样的客人等,每日都遇上超乎想像的奇幻事情,令她对生活有很多新体验。
  一天,千发现一条受了重伤的小白龙,并发现它其实是少年白龙的化身。因为他受汤婆婆的指使,偷了汤婆婆的死对头兼孪生姐姐钱婆婆的宝物而遭钱婆婆追杀。钱婆婆为此还一气之下把汤婆婆宠爱的孩子和仆人变成了小白鼠和小鸟。为了救白龙,千与汤婆婆进行了一项交易,她帮汤婆婆救回儿子,并要求汤婆婆把她的父母变回人类。汤婆婆答应后,千便拿着白龙偷来的宝物去找钱婆婆,并归还了宝物,白龙也向钱婆婆道了歉。实际上,钱婆婆远不像想像中那么可怕,反倒是个通情达理的老太太,所以一切都很顺利。 最后,汤婆婆终于放千寻和她的父母离开小镇,回到人类世界。千寻的父母全然忘了小镇的事情,而千寻却还若有所思地回过头去,看着身后,回想着不久前那些惊险离奇的事情…… 
  与宫崎骏共话《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又一次巨大的成功,它不但创下日本国内票房的最高纪录,而且还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荣誉,据说本片在美国上映后同样引来一片赞赏声,更是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强劲口碑,许多人惊呼:"迪斯尼拜倒在宫崎骏的脚下!"据全美各种统计,《千与千寻》成为美国历史上首部获得全美影评100%赞好的电影。这一切不仅是对宫崎骏的肯定,也是对动画片地位的肯定。以下是对宫崎骏的访谈,它可以让我们进入宫崎骏大师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和心路历程。
  问:这部电影的创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何以会想到创作这样一部动画片?
宫崎骏:《千与千寻》是我为5位小朋友而创作的。这5位小朋友是我朋友的女儿,都在10岁左右,每逢夏季,她们都会到我山边的小屋来。有时我想,我们制作过不少关于小孩子的电影,却没有一出是为10岁女孩而制作的,大概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吧。
问:你怎么去了解10岁女孩喜欢些什么呢?
宫崎骏:为了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我看过好些时下女孩所看的漫画--都是些俗不可耐的浪漫爱情故事。我深信这绝不是一个10岁女孩所渴求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创作一些能引起她们共鸣的故事吗?
  问:能够引发这么多人的喜爱和共鸣,《千与千寻》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宫崎骏:《千与千寻》有别于其他故事,也有别于我过往的创作。以往,我笔下的主角都是我所喜爱的,但这次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的女孩都从千寻那儿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和没精打采的神态,甚至会惹人生厌。最初创造这个角色时,我还真有点替她担心呢;但到故事将近完结时,我却深信她会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问:你想通过《千与千寻》表达什么样的想法呢?
  宫崎骏:《千与千寻》叙述了千寻的一个生活小片段,讲述她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这正是我要我那些小朋友学习的。这故事也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进入一间大机构做事的情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冷漠的人事,这女孩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发掘内在的潜能,克服种种挑战,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现实世界里的人事是如斯复杂,是非黑白,往往很难界定。问:你对当今的电影制作有什么看法?
  宫崎骏: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成年人不断地追求娱乐,以填补心灵的空虚。这同时也反映在孩童身上,过剩的娱乐使他们的知觉淡化了,天赋的创造力减退了。我们的电影创作就是要刺激那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了这出电影。
(佚 名)
  ☆《风之谷》是宫崎骏的成名作,被誉为是他的一部"满含着环保和人文色彩"的动画影片,其中对人类、自然、文明、冲突、生命及其存续等主题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讨,可以说记录了宫崎骏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和经典中的经典。☆《龙猫》是宫崎骏的作品中最温馨感人的一部,它很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在我们乡下,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它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的身边嬉戏、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它们的,据说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它们的形迹。如果静下心来倾听,在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它们奔跑的声音。"这是宫崎骏幼年时在家乡听到的传说,当他投身于动画制作之后,心中始终念念不忘在乡下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始终念念不忘这个为小孩子们编织的精巧的梦,在这种情绪的感召下,《龙猫》问世了。
   ☆拍摄于1939年的《绿野仙踪》是美国著名导演维克多·弗莱明执导的一部力作,被称为是"一部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童话影片"--少女多萝西一直渴望到一个没有烦恼,只有安宁和幸福的地方。果然有一天,梦幻成真,她来到了神话世界般的仙境,那里有绚丽的彩虹,有绿宝石城,有险峻的森林,有各种各样神秘怪诞的角色……可是,这里虽奇妙,却充满险恶与艰辛,经过一连串的搏斗抗争后,多萝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这时,她才懂得"哪儿都不如家乡好"的道理。 《绿野仙踪》以璀璨夺目的特技、金碧辉煌的布景、宏大的歌舞场面展现了丰富的幻想力与趣味性,显示了好莱坞处于鼎盛时期的雄厚实力。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