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十诫



电影史上伟大的经典之作
透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引出满含悲悯和质疑的精神命题,探寻现代人是否能称量自己偶在生命的重负
  1988年出品
导 演: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蝉联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美国人必看的十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十诫》语出《圣经》,据《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耶和华所授,并命摩西颁布施行,其主要内容有: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当将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一切所有。多少年来,摩西十诫被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奉为生活圭臬,成为四海通行的人生铁律。
  波兰伟大的作家式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电影《十诫》所讲述的并非上述摩西所传的上帝的诫命,而是离经叛道地将其演绎为10个以波兰为背景的现代故事。在影片里,基斯洛夫斯基为故事中的人物设置了种种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挑战古老的十诫。
《十诫》是对现代人崇拜的科学理性、人道主义、享乐拜金主义、自由伦理以及各样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广泛的质疑。伴随着彻底的绝望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是无比悲悯人的情怀和博大的心胸。
  我称得上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忠实影迷,尤其是每次看完他的《十诫》之后,都感动得一塌糊涂。
--著名作家 史铁生  
  基斯洛夫斯基善用命运中的偶然来最集中最突出最充分地揭示出一些人们习惯了的人生价值观的谬妄和虚无,以及人在生存困境中的软弱无力,无出路,无帮助,迷茫……仿佛让人听见个人自己在人的智慧能力尽头处,苦难中向神发出的呼号。
--著名影评人 乐 歌  
  我太喜欢《十诫》了,其实最先看的是基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看了以后也没觉得这个导演有多伟大。但是看了他的《十诫》以后,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就不同了。
--著名作家 皮 皮  
  《十诫》的成功有赖于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具有让观众理解其中哲学的条件。要是电影不借助用这些哲学源出的某种世界做背景,实现这一点就很困难了。原因是:类似阴阳五行、十诫、玄道、轮回、生死等带宗教的哲学是很抽象的,而电影是具体的。人们很难用具体表达抽象。
--佚 名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是观影史中一个流连忘返的驿站,同样也是一个迷宫。它可以被视做基斯洛夫斯基从早期的纪录片导演转为后期的剧情片导演的分水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笔。
--绿 茶  
  《十诫》实际上是由10个短片构成。
第一诫:小巴伯的父亲很迷信电子技术,相信一切都能够用电脑方程式运算出来。当小巴伯在滑冰之前按照父亲的教导问电脑冰面厚度是否可以撑住自己时,电脑的回答是"Yes",而正当他欢快玩耍的时候,湖上的冰破了,巴伯葬身湖底。
第二诫:讲述了妇人瓦伊达在两难境地中做出的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出人意料的结果。
第三诫:雅努什已经结婚了,但他有一个情人艾娃。在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雅努什幡然悔悟,决定离开艾娃。可在圣诞前夜,艾娃却来到他的家,要求他陪着自己去找失踪的丈夫,雅努什只好答应她的要求,而他不知道,这也正是艾娃对生命的赌注……
第四诫:讲述了关于一个家庭--早已死去的母亲、父亲、暗恋父亲的女儿之间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的故事。
第五诫、第六诫此处略。
第七诫:梅依卡上中学时同老师波伊特尔有了私生女,但最后被老师抛弃了,为了自己的前途,她把女儿玛嘉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所以玛嘉从小就一直喊外婆为妈妈。几年过后,当梅依卡想要回玛嘉时,却发现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第八诫:伊丽莎白的心中一直有块阴影--她是犹太人,二战中父母都被关进了集中营,而一对年轻的夫妇拒绝救助她……多年之后,伊丽莎白才知道事情真相,原来那对夫妻之所以放弃救助,是因为有情报说伊丽莎白是盖世太保设下的诱饵,而他们事后才得知情报是假的……
第九诫:凸显了夫妻间的信任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怀疑痼疾之间的矛盾。
第十诫:亚瑟和杰西的父亲死了,留给他们的财产是生前最钟爱的一堆邮票。可不久之后,他们却发现家中的邮票不翼而飞,兄弟俩开始互相猜忌,各自向警探流露出对对方的怀疑。可当他们最终发现真正的盗贼时,不禁羞愧难当。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
  人的一生无法离开法律或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传说中,《摩西十诫》是上帝留在世间的惟一文字,它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30份文献之一。如今它已超越了宗教上的意义,对人类的道德和法律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传说上帝耶和华将10条诫命用指头刻在了玛瑙石板上,传给了摩西,要求希伯来人时时事事都必须遵照这10条诫命,对其中任何一条诫命的违反都会被认为是对整个诫命的侵犯。摩西按照上帝的吩咐让希伯来人12支族都设立了祭坛,并且建造了约柜,以此供奉十诫。摩西还把羊血撒在众人身上,以示他们同上帝耶和华立下了誓约。
  摩西十诫虽然只有短短的10条基本的诫命,但字字珠玑,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能和哲理,涵盖了人类的信仰、交际、生活等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十诫的含义已超越了宗教的层面,得到多方升华,我们可以从宗教和现代的双重角度对古老的十诫进行新颖的阐述:
生活中充满着诱惑,随波逐流有时会让你感到轻松,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有信仰;
你崇拜他人、你听从领导者,这些没有什么错,但无论如何你要分清是他的伪装还是他的本质吸引了你;
  打着他人的旗号会让你感到威风八面,众人也会对你另眼相看,但无论如何狐假虎威的行为会让你跌得更惨,你要顺应生活;你拼命工作只是为了追逐金钱,自以为找到了安全感,但无论如何忙碌不代表你生活的全部,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认为父母的关爱永远是束缚个性发展的绳索,无法说出这想法有多么幼稚,无论如何家庭的和谐才是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准;你若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必须爱惜他人的生命,无论如何你要爱人如己,亵渎他人等同亵渎自己;
  一切都是平衡的,放纵于肉欲的快感必然引起精神的堕落,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身心的纯洁;
巧取豪夺会让你很快地获得丰厚收益,但你也要知道无论如何不当得利不能长久;
或出于一己私利,或屈服于强权,你可能会说出虚伪的言辞,但无论如何作伪都不能让你获得最终的胜利;你有企图心是无可非议的,你有进取心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忽略贪婪与上进之间的分野……
  当电子时代到来时,人们一味地追求不受限制的"自由",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生活缺乏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信条和原则作为支撑,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应该在一定的规范下才会有意义,缺少正确约束的自由只能让人落入生活的泥沼之中。摩西十诫中的诫命不应被理解成束缚人们身心成长的条框,相反它更像一条引导你通向真理、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人生之梯,它的上面是一片清澈广阔的天空,而你是在其中自由飞翔的永恒之鸟。(叶轻舟)
在1993年至1994年间,基斯洛夫斯基与多年搭档的好友编剧波耶谢维兹律师一起,完成了著名的电影三部曲系列--《蓝》、《白》、《红》,立刻轰动国际影坛。影片的立意源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它们分别是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在这三部曲中,基斯洛夫斯基依然发扬了《十诫》以来的一贯宗旨,用包蕴着宗教哲学精神内涵的戏剧性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
☆影片《蓝》获得了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等3项大奖,它一直用音乐在向观众谱写一个关于自由的主题,这是一种灵魂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自由,而决不局限于表面。它在深层次上表现出基斯洛夫斯基对于欧洲和平和团结的向往,是一部成功的现代作品。
  ☆《白》的故事也许具有某些幽默感:理发师卡洛和妻子多明尼克在巴黎离婚,卡洛的财产被剥夺一空,为了回到故乡波兰,他不得不在地铁里行乞、卖艺,终于被好心的同胞米高拉藏在皮箱里偷渡回国。回到故乡后,卡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并发了财,于是用自己的假死亡骗来了前妻,并把她送进了监狱。
  ☆《红》可谓是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美丽纯洁的女模特瓦伦提娜开车无意间撞伤了退休老法官的狗,从而走进了法官冷漠孤独的世界。法官早年感情受挫,于是他便以偷听别人的电话来证明人世间充满了欺骗和不信任。瓦伦提娜的介入让法官看见了世界的纯洁和光明,于是他幡然醒悟,重回真实世界。《红》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封箱之作,也是最具他独特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一部。
  这三部曲就像一幅幅经典名画,是可以反复观看、思索玩味的,它们吸引人不断深入再深入,进入再进入,去一同体验和经历主人公爱情理想的被毁、精神的阴郁,从而深沉地不断地对人生,以及对人性进行思索、探究并产生对真、对美、对爱和对光明的盼望。
  
  

TOP

悲情城市



当代台湾社会的灰色寓言
以同情的观点捕捉都会里的浮世风景,浸淫着曾被埋没的悸动和痛楚
以悲天悯人的基调展现着一部最完整的台湾史
1989年出品
导 演:侯孝贤
主 演:梁朝伟
辛树芬
陈松勇
  ·第四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第二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道精神奖
  侯孝贤是当今台湾影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影片一贯与台湾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着力为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及心境塑像。《悲情城市》被看做是他最为成功的一部绝作和最为成熟的一部台湾史。《悲情城市》以顾名思义的字面意义解释,重在表达一种氛围和情绪。在这座城市里,各色各样的人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角色,这一切像极我们所必然依附的人文环境社会、历史和时代,人物牢牢地嵌在越来越压抑的空间里做戏,艰难而又坚韧,说不出来的可悲和可敬。
  《悲情城市》一共出现了6种语言:台语、粤语、国语、日语、上海话、客家话。这些五花八门的语言,各种腔调混杂着、交织着、冲突着、辉映着,勾勒出那个年代小岛特有的一种人文风貌。看上去荒诞不经,可一闪眼,便显出了悲剧性和严肃性。《悲情城市》的创作灵感最早是来自一首名为《港都夜雨》的歌曲里的萨克斯风节奏,"当时心中很有感触,想把台湾歌艳情、浪漫,带点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满血气方刚的味道拍出来。"(侯孝贤语)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则"出入,是以知识分子展现为现象,描述"自然法则底下人们的活动"。由此反观回去,孝贤的电影美学其实一向如此……
--著名作家 阿 城  
  《悲情城市》借着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
--《中国青年报》  
  我真的敬佩侯孝贤的影片自《悲情城市》起凸显的历史厚重,因为他使人看一遍就是一胸襟的味道。侯孝贤书写着自己的影像版的台湾史,而我们则是看过之后便有了一种更关乎自己的悲情。
--影评人 Cinekino  
  看完《悲情城市》,哭是哭不出的……悲情城市,城市悲情,一幅幅万马齐喑的画面历历在目。那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悲恻,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忧……
--网友 鲜衣怒马  
  1945年,台湾。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自此结束了"日据时期"。在台湾基隆有一户姓林的人家,林家在日据时期经营着一间名为"小上海"的酒楼,现在又重新开了张。
  林家有兄弟4人,老父亲林阿禄年事已高,由老大林文雄当家,他因妻子只生了一个女儿,于是又娶了一个太太,终于生了一个儿子,为此合家欢乐;老二文森本来开诊所,战争期间被日本人征到菲律宾当医生,至今生死未卜;老三文良曾被征到上海给日本人当翻译,战败后以汉奸罪遭通缉,回到台湾后精神受了些刺激,一直住在医院;老四文清幼时跌伤致聋,现在在小镇上经营一家照相馆,与进步人士兼挚友吴宽荣同住,并和他刚来不久的妹妹宽美成为了好朋友。
  病愈出院的文良遇见了旧相识"上海佬",走上黑道,卷入了"盗印日钞"、"私贩毒品"等活动。文雄得知后出面制止,文良于是同黑道分道扬镳。不料上海佬因为文良的退出而恼羞成怒,勾结政府,于是官匪一家,用检肃汉奸罪犯条例陷害林家兄弟二人。结果文良被捕,在狱中饱受折磨,出狱后变成了白痴般的废人。一次,文雄在赌场里同黑道人相遇,双方发生了争执,文雄的手下阿嘉为了保护他而被砍,文雄在替兄弟报仇时被黑道人物开枪打死。至此,能撑起这个家的只剩下又聋又哑的老四文清一人。
  台湾当局宣布查缉私烟,引发了"二·二八"事件,吴宽容为营救被捕志士日夜忙碌。不久,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施"缓兵之计",逮捕大量进步人士;蒋介石调动军队实行戒严,滥杀无辜。宽美护送哥哥回到四脚亭老家避难,文清也身陷囹圄,在监狱中,他经历了同狱友的生离死别,对人生有了深一层的体会。文清被释放出狱后,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宽荣在山里成立了抗政府组织,并将妹妹宽美托付给了文清。两个人举行了婚礼,不久,宽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阿谦,两个人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过去。
  当阿谦稍大一点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告密,山里的基地被剿,宽容等人被打死。他的同志给文清来了信,并嘱咐他们尽快逃走。危急时刻,宽美决定与文清共生死,他们终于没走。3天后,文清也被捕了。家里只剩下宽美和咿呀学语的阿谦,悲剧还在继续……
  政治神话·历史记述·声音意象
  从侯孝贤一连串的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他在努力记录台湾某个阶段、某个状况下的生活层面,这种记述的企图到了《悲情城市》则更加明确。1945年到1949年的台湾历史对台湾的未来有决定性的影响。侯孝贤这次溯源时间长河,直追台湾40年来政治神话结构之症结。《悲情城市》意在述说台湾自日本政治/文化统治下,如何全面转为中国国民党的天下,而这个结构又和台湾历史上一直频换统治者?葡萄牙、西班牙、满清?的复杂传承隐隐呼应。
换句括说,"二·二八事件"只是本片的背景,真正的议题应该是台湾"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一个频换统治者的地区,本来就会在政治、社会、文化,甚至民族层面上,产生若干认同的危机及矛盾。
  《悲情城市》自始至终即盯紧统治者转换替代的过程,以苍凉的笔调和多重叙述的观点,追索国民党的全面得胜--新的政治挂钩势力兴起,旧的村落势力消退,知识分子对祖国?中国?的憧憬和浪漫理想,也逐渐褪色为破碎的理念和绝望、压抑的梦魇。在结构上,侯孝贤对这种殖民转化的过程采取了多重叙事策略,剧情、对白、音乐、视觉、象征上,处处阐释国民党之替代日本的过程,并且暗含反讽及宿命腔调。打电影一开始,"光明"、"祖国"、"再生",便借着台湾光复、妇人生产、停电复电做多重象征交错,构织成一片新生命的乐观、理想、欢庆的气息。天皇的投降广播,光明来时生下的孩子,拥抱祖国的店名"小上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家后来受到上海人最大的迫害?,新找到的工作,对未来的憧憬?宽美在山上的旁白:"想到日后能够每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凡此种种,都赋予了台湾的再生?重回祖国?一片美丽光明的庆贺和期待。而这种光明、浪漫的节庆气氛,不久就被纷至沓来的死亡和伤痛逐一破坏,乃至片尾堕入悲情的昏暗空间,小上海酒家内的空镜头,昏黑幽暗的室内光,浓艳五彩的镶嵌玻璃。一种压抑、狭窄、不开展的感觉,对比了电影开首的光亮、自由与浪漫。
  一个家庭在统治者替换的过程中,牺牲了两个兄弟的生命?文雄被上海人枪杀,文森生死未卜?、一个兄弟的良知?文良被国民党打成白痴?。剩下来的老弱妇孺,将忍气吞声地苟活下去。在如此的结构体制下,《悲情城市》甚少显出片面主观的单向思想,复杂的意义经常回荡在大陆/台湾/日本的意象中。举例来说,虽然家中二哥文森被日本人征兵战死于南洋,虽然国籍及政治的变化使日本与台湾成为对立,但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影片仍是超国籍及政治的。
  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影片的态度一直是宽容的,因为即使在欢庆台湾人脱离日本人的统治的同时,侯孝贤仍未牺牲日本,在这里,对人复杂面的了解取代了对日单面的谴责。(焦雄屏)
  ☆在电影《风柜来的人》里,侯孝贤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因为闹事闹得太厉害,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当一切都改变之后,他们开始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
  这是一部将时空背景架构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电影,充满了质朴相扶的人际互动关系,也洋溢着田野自然所孕育的精神救赎。当电影中的人物在高楼独户深锁的现代都会中受到伤害、感到迷惘时,他们还有乡村父老和土地作为精神后盾,一切的伤痛都可以还诸天地。☆《恋恋风尘》堪称侯孝贤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其间没有晦涩难懂的镜头,出现在观众视线里的是一个平凡真实的爱情故事,一段平淡自然的人生历程--男主角到金门当兵,发生兵变,音信全无,女主角最后与每天来送信的邮差结了婚。这本来是可以一句话就说完的事,却实实在在揪着观众的心。在侯孝贤独特的电影艺术里,每个人都试图通过电影找寻当年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这段爱情的结束不是谁的过错,可依然会在男主角回乡时,跟随他的目光一起眺望远方的山,然后不知不觉地发现自己已经泪落沾巾。
  ☆《戏梦人生》记录了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布袋戏艺术大师李天豢坎坷的一生。在电影中,侯孝贤的镜头艺术再次得到了体现,他的长镜头、中远景美伦美奂,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如旁观者一般地冷漠淡定,散发着一种超然事外的平和、安详,怡然自得中显出一派大师风范,让人不由心生叹服与敬畏之情。

TOP

人鬼情未了



集浪漫爱情与惊险冲突于一体的现代爱情片
在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探寻阴阳相隔的神秘世界,再现了生死不渝的真情境界
  1990年出品
导 演:杰里·朱克
主 演:帕特里克·斯维兹
  黛米·摩尔
乌比·戈登堡
  ·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一九九○年全美最卖座影片之一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悄然兴起了道德复兴运动,这股浪潮迅速波及到了好莱坞,于是敏感的电影人迅速推出了一批既能迎合大众心理,又能顺应时代潮流的电影作品,如《人鬼情未了》。
《人鬼情未了》是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剧。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故事的发展放置到一个独特的边缘地带--阴阳界之间,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现代人鬼恋情故事,在银幕上再现了为传统道德观念所褒扬的真挚爱情,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力,弘扬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真善美。
  男女主人公苦苦相爱,但终因阴阳陌路不能相见,无法互吐衷情。影片正是借鬼魂幽灵产生了一系列的悬念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在虚幻与真实之中,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为正义所鼓舞,时而又被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奔放的旋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插曲,它既增强了故事的形式美感,又为真挚的爱情增添了无穷的浪漫色彩,因而至今盛行不衰。
  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人公的隔世情缘会让每一个人感动,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界的一大盛事,因为它使沉迷于血腥暴力和失常性乱之中的美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或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身边或自己正在进行着的某种爱情。
--《时代》周刊  
  你不能否认乌比·戈登堡是个伟大的、天才的演员,她身上确实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喜剧表演的禀赋。有了她的表演,这部爱情悲剧似乎就不那么叫人悲伤了。
--第63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人鬼情未了》讲述了一段超越生死的恋情,堪称是爱情片的经典。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重电影元素的和谐统一,《奔放的旋律》的出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即使时隔多年相信很多人依然会哼唱出它的曲调和歌词。而影片中特技的运用对观众来说也是很新鲜的,男主人公的穿墙而过、他所拥有的冥界的魔力,这一切确实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评人 吴玉超  
  偶然看了一部美国片《人鬼情未了》,整夜未眠。我从不知道还有这样沉静的爱情,缠绵、温暖,却绝口不提爱你,待到肉身不再,空余一副灵魂,才千辛万苦,一路找寻,只是为了再触摸一次爱人的肌肤,亲口说一句"我爱你"……那种震撼是不仅仅关于爱情的。
--吴 晶  
  萨姆是纽约华尔街的一位股票经纪人?他的女友莫莉是一位艺术家,两个人深深地相爱着。卡尔是他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卡尔的帮助下,萨姆和莫莉搬进了一座旧阁楼,他们把它装修一新,进行着结婚前的准备。
在一次看戏归来时,萨姆和莫莉受到了歹徒的抢劫。萨姆在搏斗中中枪身亡,莫莉悲痛欲绝。萨姆的肉体死亡了,然而他的灵魂却作为他的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他可以看见一切,但谁也看不见他。
  萨姆发现了谋杀自己的凶手威利,为了报仇,他找到通阴阳的灵媒--黑人女巫奥达,恳求她的帮助。于是在奥达的努力下,莫莉相信了萨姆灵魂的存在。
  一个偶然的机会,萨姆发现卡尔竟然和威利在一起,原来,卡尔利用电脑盗窃巨款从事毒品交易,被萨姆无意中发现,临时改变了密码,为了得到这密码,卡尔雇威利杀死了萨姆。萨姆悲愤极了。
卡尔又来到萨姆家,他诱惑莫莉,情急之下,萨姆的灵魂撞倒了同莫莉合影的镜框。莫莉顿时恢复了理智。
  在萨姆的指引下,奥达取出了巨款,并捐给了修女。萨姆惩罚了凶手威利--他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死了,一群厉鬼立即把威利的灵魂拖进了地狱……萨姆和奥达把一切都告诉了莫莉,莫莉却将信将疑。这时卡尔追来了,他用枪逼着奥达要支票,并以莫莉为人质,萨姆用自己的力量同他搏斗着,这是幽灵对恶人的复仇。卡尔倒下了,破碎的玻璃刺穿了他的胸膛,他死了,厉鬼们把他的灵魂也拖进了地狱……萨姆终于完成了心愿,他要前往天堂了。在消失之前,莫莉终于见到了显出身形的萨姆,两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穿越时空的爱恋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是天空中飘过的云朵?还是涨潮后留在沙滩上孤苦无依的贝壳?
或许爱情是一种亲身的体验,需要两个人的真切付出和感悟,它是一种任谁都说不出的感觉,100对恋人沐浴在爱情中就说得出100种感觉:有浪漫的,有痴缠的,有绚丽的,有伤感的,有隽永淡雅的,也有人鬼殊途的……世事沧桑,人潮汹涌,相信爱情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乏味庸常的现实生活和多姿多彩的银幕爱情使爱情的信仰者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橘红的温暖和粉色的浪漫只存在于虚幻的光影世界中,越多的美丽色泽和感人画面,越反衬出这种爱的虚拟性质,即便不虚伪,起码也遥不可及;如果身边有爱,那绝不是电影中的样子,在大多数情形下,它呈现的是电影不愿表现的苍白和平庸。
  然而,看过电影《人鬼情未了》后,你还是这样认为吗?还记得影片的结尾处吗?当萨姆的灵魂即将升天时,他的原形显现了,"萨姆!"莫莉含泪呼唤着她的爱人,现在她能够如此真切地看见萨姆了。这是上天的美意,是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上天。萨姆深情地亲吻着莫莉,现在的他不再怯于表白自己的爱了,他终于说出了"我爱你",然后他的肉体毁灭,灵魂飞升,升入一片光体之中……
  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刹那的光辉是不能够代表永恒的。然而在寂静的夜晚,在风尘仆仆的望不断的天涯路上,在心灵深处发出的震颤,刹那间便成为了永恒。
人鬼情未了,既然人是有灵魂的,那么生生世世的守候,就成为爱人们誓言的延续,人鬼恋情,灵魂之约,那一刻,即使阴阳相隔,缠绵的爱情依然无法阻断。《人鬼情未了》体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男女双方深情相恋,但一转眼却又生死两茫茫。片中的超现实的爱情故事并不罕见,可是从没有哪部同类影片拍得如此情深意切、让人回味无穷。爱情的温馨气氛完全驱散了人们对幽灵的恐怖,让人感觉到的惟有超越生死的柔情。?佚 名?
  ☆《隔世情缘》是一部温馨浪漫的爱情喜剧,它描述了一对相隔了100多年的恋人之间的旷世奇情。19世纪奥尔巴尼郡的第3代贵族公爵利奥波特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并且身不由己地通过这条隧道降落到了100多年后的21世纪。时空的转变把这个生活在19世纪的大男人搞得晕头转向,就在这时,他在街头巧遇纽约某大公司的主管凯特,善良的凯特竭力试图安慰这个从天而降的陌生男人,在发生了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情之后,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爱情……而两人之中,无论让谁放弃过去的一切去适应对方的生活似乎都是不公平的,而惟一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只有彼此心中的爱恋,他们将如何面对这份跨越100年的缘分?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由关锦鹏执导,张国荣、梅艳芳主演的影片《胭脂扣》是一部阴阳相隔的爱情悲剧。影片根据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原著小说改编,背景是30年代香港的塘西风月区和50年后已经变得十分现代化的城市,藉着两段相差半个世纪的爱情的相互比较,令人产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慨叹。梅艳芳饰演的名妓如花与张国荣饰演的富家公子十二少产生了爱情,但如花不为男方家长接受,两人相约吞食鸦片殉情。不料如花的阴魂50年后才发觉十二少未死,而是在垂老之年落魄地当了一个临时演员。于是如花的阴魂重返阳间,一个在报馆上班的编辑与女友无意中知道了她的身世,便帮助她寻人,也因而在这一过程反省了他们自己的爱情关系。本片十分细腻动人,塘西风月的部分拍出了港片罕见的颓废美感,洋溢着浓厚的哀怨缠绵气息。
  

TOP

与狼共舞



多元化地展现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
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的伟大史诗
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1990年出品
导 演:凯文·科斯特纳
主 演:凯文·科斯特纳
玛丽·麦克道尼尔
  ·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七项大奖
·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
·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个人成就特别奖
  《与狼共舞》是凯文·科斯特纳的导演处女作。该片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堪称是一部大型的西部史诗巨片,同时,它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语字幕的影片。
在《与狼共舞》的首映式上,科斯特纳邀请了许多印第安人观看影片。3个小时过去了,电影院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在此之前,西部片早已不受重视,甚至有人宣告西部片的时代再也不会到来,而凯文·科斯特纳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为《与狼共舞》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应归结为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它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凯文·科斯特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大师,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真正坚持原则的人,他关心和同情身处困境里的努力奋斗的人们,并且乐意帮助他们。就是这样,他才有勇气在西部片不景气的时刻拍出电影《与狼共舞》,他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
--《时代》周刊  
  这部影片在形式上是一部西部片,而在内容上却是一部历史文化片。它展示和颂扬了印第安人的灿烂文化和优秀品质,揭露了白人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对印第安人进行的种族灭绝的血腥罪行,同时通过一个白人背叛自己原有文化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与爱情。总之,它是多元主义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
--《新闻周刊》  
  《与狼共舞》以"修正主义"的角度演绎了一段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影片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值得人们反思。
--影评人 吴立申  
  南北战争中的英雄邓巴中尉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骑着战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邓巴,他决定在无人的哨所中住下。
  邓巴独自过着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他发现总有一只狼在周围出没,但它好像并无恶意,而是好奇地关注着这里的一切。由于它的两腿前端呈乳白色,好像套了一双袜子,于是,邓巴便称它为"双袜"。在这荒野上,双袜和西斯科是邓巴最忠实的伙伴。
  有一天,邓巴正在河里惬意地游泳,被一个印第安人--苏族人的巫医"踢鸟"发现了。回到苏族的营地后,踢鸟向部落首领"十熊"报告了看到白人的情形。部落里对于如何对付这位白人反应不一,踢鸟认为此人能单独在此地立足必有某种法术,或许可以通过他与白人达成约定,而勇猛的武士"风中散发"则不愿容忍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白人的出现。
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女人"挥拳而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挥拳而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
  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他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与此同时,邓巴与挥拳而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的苏族人都很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挥拳而立的相爱和结合。邓巴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决定同苏族人一起生活。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对方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
  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并派一队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双袜也受了伤。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挥拳而立离开了苏族人的村落。18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了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一首对美国西进历史的挽歌
  西部片曾经在好莱坞甚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金戈铁马的豪情和气吞山河的魄力贯穿在美国的电影发展史上,重现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和篇章,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在80年代后,新好莱坞时代似乎不再青睐西部片,而城市警匪片、太空科幻片等新的类型片,则接过了西部片的题材与手法,争取了年轻一代的观众。
  1990年,勇敢的探索者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并主演的《与狼共舞》在西部片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它不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更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主要角色,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
影片在银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现了一个世纪前印第安人质朴纯真的生活,对美国政府犯下的灭绝种族、毁灭印第安文化的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对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主题进行了革命性的冲击,科斯特纳抛弃了西部片的怀旧色彩,全片张扬着一种全新的自我意识,使西部片在好莱坞重振雄风。
  在接近4个小时的激情演绎中,凯文·科斯特纳表现出令人敬佩的专业操守和专业水准,他不但在影片的取材上大胆颠覆以往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更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彻底打破了种族界限,以平等的角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淳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影片中甚至对西部开拓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疑问,对野蛮的战争和争斗进行了控诉。《与狼共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深刻内涵不但得到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少数部族中,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应更是空前激烈,凯文·科斯特纳也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佚 名?
  ☆《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伦理片,影片根据丹麦女作家艾萨克·丹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拍摄,由美国演技派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最富于魅力的银幕偶像罗伯特·雷德福主演。这是一部描写从获得到丧失的影片--丧失了像田园牧歌般美好、淳朴的生活。影片描述了非洲土著人的生活,将迷人的非洲奇观同动人的爱情故事完美地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天地无限》是凯文·科斯特纳自《与狼共舞》问世13年后的又一部西部片,科斯特纳在片中同样一人身兼制片、导演、主演3职,此片被认为是《与狼共舞》的姊妹篇。
19世纪80年代是放荡不羁的牛仔时代,蛮荒而美丽的北美西部平原是一片既自由又混乱的土地,在这里,拓荒者可以任意占有西部平原上任何一块无主的土地,并选择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辛勤的劳作与坚实的草原之上。不过与此同时,也有着喜好自由的蛮荒骑士,他们以放养牧牛为生,在自由的平原上畅游。查理、苏、莫斯和老板斯皮尔曼就是这样一支生存在蛮荒时代尾声的拓荒队伍。
  对于没有边界可言的新西部,放牧本是自由的工作。但是随着更多拓荒者的到来,土地有了自己的价值,放牧者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对象。但查理和他的伙伴们却还对这些莫名而来的敌意毫无戒备。直到队中的莫斯在前往附近的小镇采购补给品却一去不返时,伙伴们才发现自己的处境已经不妙。当他们赶到时,镇上的"土皇帝"巴克斯特已经联合警长设下了圈套,将莫斯以破坏秩序为名揍了个半死,并且还毫无隐讳地放下话来:只要斯皮尔曼等人再出现在小镇周围,他们就决不会再让他们活着离开。于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西部牛仔们拿起武器并肩作战,发誓要为蛮荒的西部时代留下自己的血泪与热情……
  

TOP

情人



一段伤感而唯美的异国之恋
一段大胆、炽烈、郁闷而又无奈的叛逆恋情
一堵无法逾越的经典叹息之墙
  1991年出品
导 演:让·雅克·阿诺
主 演:梁家辉
简·玛琦
  ·法国戛纳电影节入选影片之一
·法国一九九一年度《电影手册》佳片之一
  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在她曾经的中国情人去世12年以后,写下了小说《情人》,她以饱含深情、疯狂而又肆无忌惮的文字回忆了自己16岁时的那段异国之恋,小说在1984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情人》是杜拉斯的巅峰之作,它对性爱故事和其他生活的描写具有音乐一般的韵律美,使这部小说成为了备受推崇的现代小说范本,后来此书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风行世界。1991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影片由曾获香港金像奖及台湾金马奖的影帝梁家辉和法国年仅15岁的模特简·玛琦主演,其艺术性的性爱镜头令人叹为观止,上映之初即打破了法国影片的票房记录,并入选戛纳电影节,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情人》讲述了一段注定没有归宿的爱情,这段感情被演绎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到头来却又让人痛彻心扉。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世间男女的关系--男人和女人都是要在对方的瞳仁里才能看见自己的,世界只有在男人和女人的对视中才能达乎完整。
  杜拉斯的《情人》聚焦于个人的心灵史,折射着人生与社会的现实,具有着洞烛世事的人性的亮度与意义。其间的情感力量充满着巨大的活力,在时间的长河里生生不息,令人惊叹。肉体的欢爱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情感的审美在时间与距离中显得恒久、真实而又可贵。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  
  凭良心说,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我喜欢过不少小说,但这些小说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的,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别的事件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
--著名作家 王小波  
  法国电影一直以其骨子里的优雅、细腻成为世界电影中的贵族,虽然这个贵族一度艳丽精致的蕾丝外衣如今已暗淡了不少,但绝没有人在提及世界电影时会遗忘法国。法国电影有时真实得近乎赤裸裸的风格使得它自身走向人性的极致,就像《情人》那样,它绝对是一部惊世之作。
--佚 名  
  《情人》描述了一段颇具东方情调的异国之恋,它以其悠远如诗的抒情风格再现了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分离的无望爱情。影片公映后,梁家辉扬名世界,在法国,在英国,在日本,不计其数的女性为他痴迷,把他封为"法国王子"。梁家辉是这样笑谈"王子"这个称号的:"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个30多岁的白马王子呢!"
--影人评论  
  川流不息的湄公河,宽阔的河面,喧闹的渡口……这一切都是1929年越南码头的情景。当时的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因此在越南的土地上有很多法国人。在开往西贡的渡轮上,一名15岁的法国少女头戴一顶很奇特的男式礼帽,凭栏而立。她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便回家,假期结束再返回学校。她的家境很不幸,没有父亲,母亲的收入也很少,大哥皮埃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这种家庭环境常常使她感到窒息。
  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驶上了渡轮,打断了少女纷纭的思绪。从车上走下来一位阔少爷--东尼,他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刚从巴黎归来,奉父亲的命令完婚。东尼已经注意了少女很久,他缓缓地来到她身边,用流利的法语同她交谈,他们相识了。东尼用车将少女送到了学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天都守在少女的学校门口。一个星期四的下午,黑色轿车又来到了学校,少女终于上了轿车,随东尼疾驰而去。东尼把少女带到了一幢幽暗的住宅里。他并不掩饰地告诉少女,这里是他经常同女人幽会的外宅。从此,两个人陷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情欲纠葛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约会,一次又一次地结合。
  由于少女常常夜不归宿,校方通知了她的母亲,但母亲太需要钱了,少女向东尼要钱给母亲,母亲则告诉校方给女儿自由。东尼真心地爱上了少女,虽然少女经常说她不爱中国人。东尼向父亲提出结婚的要求,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他强迫儿子娶门当户对的中国妻子,否则就要把他赶出家门。
受到打击的东尼从此开始酗酒、吸毒,彻底地颓废下去。不久,他同一个并没有感情的中国女子结了婚,盛大的婚礼完全按照华人的传统,分外热闹、排场。少女在远处目睹了婚礼的全过程,沉默无言。
东尼为少女的大哥皮埃尔还清了鸦片烟馆的债,还为他们预定了船票,送他们一家回法国。
  少女在临行前约东尼再去他们从前约会的那幢屋子,但东尼没能赴约。人去楼空,少女孤独地躺在那张大床上,心中泛起莫名的惆怅……在回国的渡轮上,少女突然潸然泪下,不再自信地认为自己不爱东尼,因为她突然醒悟到,东尼恐怕将是她一生中最挚爱的情人。
  ☆ 孙周执导的《周渔的火车》改编自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喊叫》,并将原小说中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改为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延续并深化了小说的爱情探讨主题。
  周渔(巩俐饰)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她每周都要乘火车到省城看望她那带有自闭倾向的诗人丈夫(梁家辉饰),对丈夫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服从,使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爱情变成了一种负担。这时她遇到了一位粗犷且具有男性魅力的出租车司机(孙红雷饰),在他的追求下,周渔对丈夫的爱情发生了动摇,于是她每周在丈夫与情人间穿梭,火车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的《甜蜜蜜》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之间的真情故事。内地青年黎小军告别了女友小婷,一个人从无锡来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了钱能把小婷接来成婚。在香港,他认识了来自广州的女孩李翘,两个孤独的人成了朋友,而且偶然地,他们发现对方都很喜欢邓丽君的歌曲。直到有一天,他们发觉其实对方并不是自己来香港的理想所在,于是他们分手了,小婷终于成了黎太太,李翘也跟了在黑社会做事的豹哥。
  日子仿佛就应该这样继续,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是惦记着对方的,也慢慢醒悟到自己其实一直爱着对方。多年以后,一场变故使两人再次相遇,他们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商店的橱窗前一起听到了邓丽君去世的消息,当四目相对时,耳畔传来的又是那首他们在香港时经常唱过的《甜蜜蜜》。
  
    

TOP

沉默的羔羊



一部让人惊心动魄的侦破片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1991年出品
导 演:乔纳森·戴米
主 演:朱迪·福特斯
安东尼·霍普金斯
  ·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五项大奖
·美国百部经典影片之一
  恐怖片是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类型片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它却难登大雅之堂,与奥斯卡等电影大奖一直无缘,不过好莱坞的电影大师从未放弃过对理想恐怖片的追求和对奥斯卡的冲击。终于,在第6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好莱坞电影导演乔纳森·戴米以恐怖片《沉默的羔羊》当之无愧地赢得了5项奥斯卡大奖,使好莱坞的恐怖片在奥斯卡角逐中扬眉吐气,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沉默的羔羊》根据著名小说家哈里斯·托玛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影片故事继承了好莱坞恐怖片的传统,然而影片的叙事方式却突破了恐怖片的模式,它颇具匠心地将恐怖片与侦探片巧妙地结合成一体。虽然影片的场景设置以封闭的室内环境为主,缺乏激烈火爆的动作性,但由于采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得整部影片的情节扑朔迷离,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象征性的人类潜意识的世界。影片通过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试图探寻当代美国社会恐怖的根源,这使得影片的主题得以深化,寓示了好莱坞文以载道的策略。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它的艺术性也很为人称道,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它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第64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除了恐怖气氛的营造,影片的社会命题也很有嚼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从另一层面上讲又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华盛顿邮报》  
  说《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说"并不为过,在100多天的翻译中,我就历经了噩梦的折磨,几度在半夜醒来而感觉着恐惧的缠绕。人是奇怪的动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偏要去闻去见,这也就是大家明知其为恐怖小说却依然要来阅读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与小孩子既怕又渴望听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觉着一种异样的刺激或颤栗。
--《沉默的羔羊》小说翻译者 杨昊成  
  克拉丽斯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凶手是一名专剥女性的皮的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迄今为止,受害的女性已达5人。克拉丽斯的任务是去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同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此获取罪犯的心理行为资料来帮助破案。
  汉尼拔被关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极高、思维敏捷但有些精神变态的中年男子,并且是个食人狂,他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自己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的思维能力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她临阵败逃了。不久,警方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根据验尸分析:凶手使受害人活了3天,死前没有强暴或虐待的迹象,凶手喜欢身材较胖的女子,常常把她们饿得皮肤松弛之后才杀死。克拉丽斯又发现了两个新的线索:其一,死者背部被剥去了两块菱形的皮;其二,死者喉咙里有个小手指大的虫茧。据昆虫专家分析,这是源于亚洲的一种蛾,被称为"地狱昆虫"。
  又有一位女子被绑架了,这一次是参议员的女儿。克拉丽斯向博士求助,博士仍对她进行心理分析,克拉丽斯说出童年的最痛苦的回忆是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她寄住在办牧场的姨母家里,可是两个月后就逃走了,但从此常常听到羔羊的惨叫……
  博士提示克拉丽斯,蛾的特征是变,由虫变成蛹,又由蛹变成蛾,"野牛"比尔也想变,由于童年时遭到过继母的虐待,比尔产生了一种变态心理,他去过变性手术中心,但是遭到了拒绝……他们的谈话被主治医生齐顿窃听去,他想抢头功,于是对汉尼拔进行严酷的审讯,然而一无所获。克拉丽斯闻讯赶来,经过一番心理分析,汉尼拔了解了克拉丽斯为什么总会听到羔羊的惨叫,可正当博士要说出凶手的名字时,齐顿带卫兵赶来把克拉丽斯架走了。不久,博士利用齐顿丢下的圆珠笔做成钥匙打开了手镣,杀死了卫兵,逃之夭夭。克拉丽斯一个人继续寻找线索,逐渐把对象锁定在一个叫詹米·冈的人身上,因为他曾在海关提过一箱来自苏里南的活毛毛虫,还去过变性中心。
  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的住处,她和凶手在阴森的地下室里发生了激烈较量,最后克拉丽斯击中了比尔,救出了参议员的女儿。"野牛"比尔被击毙了,然而更危险的人物却又出现了。在庆功会上,克拉丽斯接到了汉尼拔博士的电话,电话挂断后,汉尼拔戴着墨镜,无声地进入人流,寻找他的猎物--齐顿去了。
  为什么是羔羊
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一直心存着这样一个疑虑,就是这么一个恐怖的故事,为什么竟取了"沉默的羔羊"为名呢?影片虽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几次提到"羔羊"一词,可自始至终"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所以直到翻译此书之前,对此一直不甚了了。
前不久拿到小说,花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后发现,"沉默的羔羊"实际上应当译做"羔羊的沉默",也许从女主人公克拉丽斯的身世来分析"羔羊"更为妥帖。克拉丽斯的父亲是家乡小镇上的一名巡警,后以身殉职。于是,克拉丽斯被送往姨母家中寄养,当时她只有10岁。姨母和姨父是牧场主,主要饲养羊和马,可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们宰杀后被做成胶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则将成为狗的食品。克拉丽斯发现这一切后,一颗童心受到强烈的刺激,羔羊凄厉的叫声从此便长久地萦绕在她的耳边和心里。这一情节在全书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它却是克拉丽斯童年生活的一个创伤。
  在同博士汉尼拔接触的过程中,博士要她"投桃报李",即要她提供经历给自己分析,以此作为追捕"野牛"比尔的条件,于是克拉丽斯深埋在心底的那段往事就这样被博士一点一点地挖出来。汉尼拔是心理分析的高手,他知道克拉丽斯现在心中时不时听到的羔羊的尖叫声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征了这些人在孤苦无援中所发出的呼号。尤其当克拉丽斯看到被凶手杀害的女性后,所有的一切便凝聚到一个声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只要这声音一天不止,克拉丽斯就不得安宁,就会做噩梦。自然,克拉丽斯最终成功了,她逮住并击毙了"野牛"比尔,所以她终于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为羔羊已经安静了"。
  这大致就是这个令人发怵的故事与"羔羊"之间的联系。电影的片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更令人深思,请注意其英文名称使用了复数,即lambs。《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影片正是借这一典故告诉观众,羔羊不光是寓示着某一个单个的人,所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亦都如是,而在那沉默背后则也许正潜伏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恐怖与危机!(杨昊成)
  ☆在亚历桑纳州凤凰城上班的玛丽恩·克兰打算携公司的40万巨款同情人萨姆到加州重新生活。当夜色降临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他们决定在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吃完晚餐之后,玛丽恩回到房间准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帘时,一个恐怖的故事随即发生……
由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精神病患者》4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当年有不计其数的观众被片中的变态杀手和那场脍炙人口的浴室杀人戏吓得不敢一个人洗澡。该片被美国电影机构选为最重要的100部美国影片之一。
  ☆用短短的75天就成功拍摄完成的恐怖片《正义守望者》由著名影星基努·李维斯主演,在片中,他是一个杀人狂,基于扭曲的变态心理在芝加哥恣意向年轻女孩下毒手,而这并非他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竟是要让FBI探员坎贝尔走向崩溃的死路,这猫追老鼠的过程正是他精心设计布局的游戏。全片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直捣人心最深层的恐惧:你永远不知道凶手在哪一个角落窥探着你,你确切地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却还是逃不开变态杀人魔的魔掌……

TOP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1991年出品
导 演:杨德昌
主 演:张 震
  杨静怡 
王启赞
  ·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
·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
·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
  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
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
--香港《明报周刊》  
  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网友 黄小邪  
  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
  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
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变形的早熟的少年,小明又移情于小马。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6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不是偶然
  "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主人公小四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影片中的故事看似很偶然,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画了60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有能力表现这一主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
  小四的兄弟姐妹
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 四
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小 明
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小明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也是她惟一的亮色,而这惟一的一星光亮,最终还是被她自己掐灭了。
青春?青春!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16年。小猫王拿了自己录制的磁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王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佚 名)
  ☆边缘学生小马与新志无所事事,便做了"逃学威龙",最后被逐出校门,小马被昔日欺负过的学生围殴,既羞且怒,遂找家小型拳馆苦练身手,永远相随的新志也随他去了,谁知踌躇满志的小马却发现新志的拳击天分比他高,教练也为之侧目,鼓励新志参加新秀拳赛。小马顿感不是味儿,悄然引退,其后他摇身一变,已是山口组的人气古惑仔……这是日本首席电影大师北野武的半自传式作品--《坏孩子的天空》,它把少年人的理想及迷惘尽化在拳手的蛮劲与悠悠的单车路上,其中的少年情与暴力风的结合达致完美,被看成是北野武最具情怀之作。
  ☆"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日本著名导演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影片通过对姐姐由纪和妹妹真琴不同人生和对立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青年被欲望冲击着的颓废行为及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奋斗与挣扎。然而,他们的青春始终在夜晚在道德和法律都照不亮的地方狂奔着、迷乱着,最后沦落到社会边缘直到崩溃。
  ☆《小毕的故事》讲述了私生子小毕的妈妈为了生计,嫁给了大自己20岁的毕父,毕父对小毕视如己出。但小毕国中时期十分叛逆,并和一些不良少年时有来往。一次,小毕偷了钱并顶撞父亲,毕父口出重言,毕母心痛难过竟开煤气自杀……经过此次的惨痛事件,小毕挥别懵懂的少年时光,投考军校开始另一种生活。影片是根据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透过旁观者以第一人称女性的倒叙手法来呈现这个以成长为主题的故事,其清新生动的写实风味带动了80年代同类型文学电影的流行。

TOP

霸王别姬



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反映着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
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
  1992年出品
导 演:陈凯歌
主 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
  ·第四十七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
·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第5部影片,它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影片充满激情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
  "霸王别姬"本是一幕历史逸话,而在这里,它演变成一段梨园的血泪,一缕梨园的风气,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历史的烙印。主人公也由两个痴情男女变换为两个相互重叠的男人--段小楼与程蝶衣,他是花脸,他是青衣,他的坚毅和他的温柔,他的唇吻轮廓刚毅凝固,他的眼角眉梢爱意满溢,他是叱咤纵横的霸王,他是从一而终的虞姬。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那一个苍凉的手势--天黑前最后一幕灰蓝,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花雪月,是那些随风飘远的红颜遗事……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  
  很多大导演都拍过同性恋题材的片子,这些严肃的艺术家并非猎奇,而是因为他们探索人性找到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起点,因为艺术关注的是人类视野之内的一切事情,对于艺术来说,从来没有表现的盲区。在《霸王别姬》里,同性恋题材的展现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也可以反过头来,视做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无论如何,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国际反响之强烈,所体现的异质的声音之高扬,必将带来传统行为方式与道德观念的裂变,对社会的进步和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新闻周刊·让爱变得真切勇敢》  
  《霸王别姬》的成功来自故事,来自人物,来自导演,来自戏里戏外不能分割的爱恨纠缠。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头张望自己和命运的连接时,前生来世的惊觉轮回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
--台湾青年网络作家 藤井树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
--《纽约时报》  
  《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原著小说,描述的是新旧社会梨园里一段凄婉悱恻的"爱情"故事,影片并不着重记述风云变幻的世事更迭,而是以野史般的笔触渲染近半个世纪的一段情愫……它描述了老北京的两个京剧艺人在时光流转的岁月中,在艺术上、心灵上的阴晴圆缺,以及那被情感爱恨纠缠的欲说还休的迷离人生……
20世纪20年代,9岁的小豆子随着做妓女的母亲来到关家科班,恳求关师傅收留他学京戏。小豆子眉清目秀,却长了六指。六指是不能当京剧演员的,母亲狠下心来用刀切掉他那根畸形的指头,因疼痛和惊惧而惨叫的小豆子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梨园行的仪式。
  同科班的孩子虽然都出身贫寒,却都歧视这个妓女的儿子。惟有大师兄小石头对他怜悯关照,豪情仗义的小石头成了小豆子的偶像和保护神。
关师傅让小豆子学坤角,让他念"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虽然对于这种性别颠倒的意识他曾做过本能的抗拒,但在戏院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下,小豆子最终接受了"女娇娥"的角色。
在棍棒的威逼之下,小石头、小豆子的技艺有了长足进步,第一次在太监家唱堂会合演《霸王别姬》获得满堂彩。不久他们都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小豆子艺名程蝶衣。他们的演出也获得了热衷于"捧角"的权势人物袁四爷的青睐。慢慢地,程蝶衣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混淆之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对师兄的友情逐渐发展为同性之爱,在他的心里,段小楼就是霸王,自己就是虞姬。他和师兄相约要演一辈子《霸王别姬》。
  可是,一个青楼里的风尘女--菊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她对段小楼以身相许,使程蝶衣的理想被践踏,他把自己用屈辱换来的、师兄向往已久的名贵宝剑赠给了段小楼,并声称同师兄分道扬镳。然而在关师傅的召唤下,师兄弟二人再次合作。
抗战胜利了,国民党伤兵大闹戏院,抓走蝶衣。为救蝶衣小楼和菊仙四处奔走,但由于误解,二人再度分手。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段小楼成了牛鬼蛇神。在群众斗争大会上,师兄弟和其他挨斗者一律戏妆示众,小楼忐忑不安,蝶衣却宛如当年那样精心为霸王色脸。在造反派的威逼审讯下,师兄二人相互揭发"罪行"。段小楼首先被迫揭发蝶衣,将他历史上的丑行和美丽的幻想都作为"罪行"抖露出来。震惊而惶惑的蝶衣以牙还牙,他认为小楼背叛的根源在于菊仙,大骂菊仙是"臭婊子"。段小楼又被迫表白:"她是妓女,我不爱她。"菊仙承受不了打击,最终上吊自尽。
  时光总要流逝,一切都成为往事,"四人帮"被打倒了,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最后一次合演《霸王别姬》,程蝶衣唱罢最后一句,用他送给段小楼的那把注满他感情和幻想的宝剑自刎了,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最终实践了他的人生和艺术理想,虽然那理想是已经破碎了的。
  当爱已成往事
  当年作家老舍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自杀时,得到过许多人的理解和同情,同是作家的冰心说:"我觉得(老舍自杀)很可能,因为他这个人脾气很硬。我总觉得他一定会跳水死,他的小说里死的人差不多都是跳水。我想,他这个人受不了多少委屈,他受欢迎时,听的全是称赞的话,他也惯了,他被人打是受不了的。所以我听说他死,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陈凯歌在听说张国荣自杀的消息后痛哭失声,说:"他真的成了程蝶衣了。"
  或许张国荣一生都没有出戏。
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从容、坦荡,而又惊世骇俗,他对人们公开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可丝毫不影响女人对他的眷恋,男人被他征服。
  他唱着自己的心声,演着自己的戏梦人生,生动,又恰如其分。他追求完美,所以他永远不悔地追寻。他好像是那样一种人,不像有的人那样认真,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独立,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纯粹,也许还是一个徒劳的人,一个孤立的人,一个被自己弄得身心俱疲的人,一个怕被别人抛弃的人,一个掩盖住自己的内里不让别人去看,自己也不想看的人……
可是这个世界本不如想像得那样美丽,或许根本就追寻不到他所要的纯粹,在苦苦追寻过后,张国荣终于无能为力。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写过一首小诗,叫做《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经过淡青的天,经过天的刀光,黄灰楼房的尘梦。下来到半路上,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迎上来迎上来,又像是往斜里飘。叶子尽量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但是,一到地,金焦的手掌,小心覆着个小黑影,如同捉蟋蟀--"唔,在这儿了?"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它和它的爱。
或许张国荣就是虞姬,就是程蝶衣,就是--那片落叶。
  还记得他在《阿飞正传》中说过的话吗?--"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2003年4月1日,在飞了46年之后,张国荣飞过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铿然落地。那千古的唱词,仿佛依然在耳边萦绕--"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茅利斯》是掀起反映英国青少年心理与生活状态风潮的导演詹姆斯·阿尔玻利的又一部表现情欲的作品,只不过这次是同性。故事讲的是受大学朋友的影响,茅利斯有了同性恋倾向,可后来他又爱上了另一个青年,于是故事就围绕着这3个年轻人展开。
☆《春光乍泄》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一部生活伦理片,它突破了一般同性恋电影对同性恋的偏见或反面渲染,或者以"宗教"、"社会"等因素作为测度的剧作考虑,而是以两个率性而为流落阿根廷的香港人的爱情为主线,细腻地展示了浪漫化的人物情感。影片中较多生活化的对白设计和情节安排,鲜明地表达着现代爱情的真切和勇敢。
  ☆关锦鹏的《蓝宇》改编自网络小说《北京故事》,也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讲述的是游戏情场的公子哥儿捍东与东北男孩蓝宇之间的情感纠葛,他们的爱情本来是从不平等的性交易开始的,但时光如流,当无可抗拒的真情冲破一切束缚与压力之后,悲剧的结局却无可避免。
  《蓝宇》是一部奇怪的言情戏,它的奇怪不是因为相爱的双方是同性,而是因为它并不将笔墨着重于"爱情的火花",用"冷"来形容它恰如其分。《蓝宇》就像是一个口若悬河的说书人,虽谈不上动人心弦,但却在行云流水之间把一个纯净的、感人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它的价值就在于大胆突破禁忌,诠释了一对同性恋人的命运,这在中文世界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TOP

辛德勒的名单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1993年出品
导 演: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主 演:利亚姆·尼森
  本·金斯利
拉尔夫·费因斯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
·一九九四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美国导演工会奖
·九十年代最佳美国电影之一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它(《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它的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我们为它颁发奥斯卡大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1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第66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  
  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
--德国前总统 罗曼·赫尔佐克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1939年 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犹太人的生活从此陷入了黑暗。刚从家乡来到科拉科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想要借着战争发财,于是他买下一个经营不善的搪瓷厂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他找到犹太人斯泰恩,要他当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在科拉科,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1943年 3月13日,科拉科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辛德勒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决定去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自己的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并向戈特许诺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定会给他令人满意的报答。
  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成为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4月,戈特奉上级之命要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辛德勒清楚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他立志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于是他向斯泰恩口授着名单,并用钱买通了戈特和盖世太保朱利斯,买下了自己的工人,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
辛德勒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同时,为了向德国军官行贿,辛德勒的工厂几近破产。
  1945年,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犹太人获得了解放,而作为德国人的辛德勒却要流亡。临行前,工厂中的工人们从牙齿上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来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长老代表全体工人写了封信交给辛德勒,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
  辛德勒始终在为自己没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悔恨,可人们知道他已经尽了力……
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辛德勒为义人,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的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施义的与受益的
  可以说,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与犹太人的融合是一步一步的。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他利用德国人发起的战争诱使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大发战争横财。获取暴利之后,他骄傲地对妻子说:"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然而犹太人的流血让辛德勒感到了震惊。影片里所描绘的犹太区域的减种惨案是血腥而残酷的--流血的一天开始了,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余下的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出来,从地板下面,从床铺下面,从钢琴中,从墙的夹层里……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狡猾的纳粹军队从隐蔽处冲出来……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残忍的戈特对辛德勒发着他的谬论:"今天是历史的时刻,今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6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6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
  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一样地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身为这场战争的亲临者和目击者,辛德勒开始重新思考价值发生的根据,重新思考记忆发现的见证。于是,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德国人失败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价值让世人测度它的财富,"辛德勒的名单"作为记忆让世人缅怀它的历史。
  在科拉科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惟一可触的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刻上了犹太法典上的一句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作为犹太人,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与拯救世界相比,拯救世界不可能抽象地拯救人类,也许会尽可能具体地对待每一条生命。辛德勒后悔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而犹太人却握着他的手安慰他说:"你已经做得够多。"在那缺乏人性的世界里,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一段拯救的历史。(佚 名)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执导了著名的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影片《钢琴师》。本片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曼为了生存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斯皮曼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辅以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惊悚元素,讲述了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由法、德及罗马尼亚三国合拍的电影《阿门》曾于2003年2月在法国获得恺撒奖最佳编剧奖。影片主人公德国工程师、党卫军上尉Kurt Gerstein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发现自己为净化水源而合成的化学药剂竟被用来净化日尔曼族系、成为杀人毒气时深感震惊,并通过种种努力想要把这种罪行上告到中立国或教庭,借助教皇的影响进行干涉制止;而天主教耶稣会神父Riccardo是惟一愿意帮助Gerstein的人。可最后两人不但未能阻止罪行的延续,还成为了历史车轮下的牺牲品……《阿门》不是一部具有煽动性的电影,没有哀鸿遍野饿殍枕藉的镜头,也没有血肉的视觉冲击,因为导演认为:无即是有,应该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
  

TOP

阿甘正传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1994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泽梅基斯
主 演:汤姆·汉克斯
    加里·西尼斯
萨莉·菲尔德
  ·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第十六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
--好莱坞制片人 温迪·费勒曼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本片导演 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这部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但影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
--佚 名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1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
而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却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影片在对他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责备的同时,更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个战士,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有人说,这样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事实上,希望确实存在,这部独特的影片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了甚至只喜欢轻松的娱乐片的观众,便说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样一个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鲜明人物,阿甘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在美国,阿甘就是战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群体的化身,在他们的经历中,3K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等纷纷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乱中他们成长,道德的重建,个性的张扬,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变数,他们看来似乎缺少锤炼,步履蹒跚得让人放心不下,但他们终究是长大了,并且他们跑起来的速度出乎了父辈的意料。
  在小说《阿甘正传》里,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然后,眨眼之间,我们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佚 名?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保守主义思潮泛起,好莱坞为顺应社会潮流,拍摄了影片《雨人》,开创了现代"愚人电影"的先河。这是一部展示人性、表现兄弟之间手足之情的温馨感人的伦理片,它通过一个以"金钱至上"为人生目标的弟弟和他的不明白金钱概念、患有自闭症的哥哥的相认相识、相怨相爱的经历,生动地揭示了世俗的金钱利害观与天伦亲情间的冲突、矛盾及消长的过程,并对于"如何避免因经济和金钱至上而导致的现代人感情的枯竭和退化"这一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取材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经历,这位数学奇才在学术上傲视群雄,但在生活中,他却饱受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他的臆想、他的疯癫,使他的事业几经波折,也让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饱经风霜……影片以鲜明的主题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索,并一口气拿下了第74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改编剧本在内的4项大奖。
  ☆在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俄罗斯影片《精神病院》荣获了评委会大奖,影片故事发生在印古什边境的一个国际精神病院里,通过医护人员在战争时扔下病人逃生、弃病人于不顾的事件,尖锐地提出:到底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疯狂,是精神病院里边,还是它以外的世界?在今天的世界上,不正常的人到底是谁?影片以精神病人的行为和心态来反衬现实的不正常,从而凸显出战争比精神病人更为疯狂的主题。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