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黑人歌手和白人歌手关于民权运动歌曲的比较

种族歧视,种族压迫是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毒瘤,至今仍不能完全割除。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黑人为了争取自由,平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在这个过程中,黑人歌手和白人歌手谱写了大量的歌曲,对民权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来了解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同时了解事件双方当事人的所思所感和所为。
当然,因为所处的立场,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收的信息等种种原因,黑人歌手和白人歌手的作品必定有很多不同之处,我想,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更清晰的了解黑人民权运动那段历史。

1 歌曲目的

从歌曲要表达的目的来看,两者有着以下的区别:

概括地看,黑人歌手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抒发心中的不满或进行控诉,比如Billie Holiday 在1939年演唱的《Strange Fruit》,一首有关以私刑处决黑奴的无比忧伤的歌曲,虽然歌词很短,但是实实在在地蕴涵了18世纪黑奴的血泪遭遇,含有令人窒息的悲恸;另一类作品中没有或是很少有这种情绪,表达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比如Sam Cooke 的《A Change Is Gonna Come》, James Carr 的《Freedom Train》;还有一类是号召同胞团结起来,抗争到底,比如The Philadelphia All Stars的《Let's Clean Up The Ghetto》;还有的作品直接质疑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比如The Staple Singers的《When Will We Get Paid For The Work We've Done》,Sam Dees的《Why Must I live in Chains》和Tracy Chapman的《Fast Car》,不过《Fast Car》与前两首相比含蓄很多。

白人歌手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关注黑人的生存状况,比如Elvis Presley的《In the Ghetto》;有一部分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反思或是痛悼,比如Joan Baez 的《Birmingham Sunday》, Bob Dylan 的《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l》。Joan Baez也曾翻唱过《We Shall Overcome》,一首被称为黑人民权运动圣歌的歌曲,明确表达了对这项运动的支持。

2 表达方式

大量的黑人歌手的作品歌词采用的都是直接的写法,直写所受的压迫,歧视,以及心中的想法,给人以直接的信息。而白人歌手的作品很多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歌词写的有些含蓄,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

比如Don Julian 的《Message from a Black Man》和Bob Dylan 的《Blown’in the wind》。

Don Julian 的《Message from a Black Man》是我听过的最直接的有关种族歧视的歌曲。在其它大多数相关作品使用诸如'Rich &'Poor' 或者 'Powerful' &'Weak' 这种比较模糊的提法时,这首歌通篇使用的是Black & White。这种直白的写法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冲击。事实就是如此,模糊影射不如直接挑明,反而能起到震慑和警醒的作用。

而Bob Dylan 的《Blown’in the wind》是另外一种意境。”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对于生长在美国的黑人来说,马上就明了这首歌是为他们而写。但对于没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比如我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产生误解,误认为是关于一个人成长的故事。不过,一旦明了了作者的初衷,反而觉得他这种方式很绝妙,同时感觉他这种写法与我们的古诗类似,同样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事,而且中国文化讲究含蓄美,这样一来有一种文化的相通感,从而觉得亲切。

不过,Bob Dylan选择这样的方式,我想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首歌发表于19世纪6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阶段。50年代民权运动直接行动开始:1955年Alabama的黑人女裁缝罗莎·帕克斯(美国“民权运动之母”)在公共汽车上因拒绝给白人男子让座被捕,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抵制公共汽车运动。1957年小石城公立中心中学招收了9名黑人学生,在州长的纵容下全市到处发生袭击黑人事件。但这一时期的运动都是小范围的事件。进入60年代后,美国黑人展开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抗争:静坐示威、“自由乘客运动”。 这些活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许多城市产生了连锁效应。1963年,在马丁·路德·金的组织和领导下,25万黑人向华盛顿进军,声势浩大。可以想见,60年代的美国,在民权运动高涨的同时,各种冲突必然加剧,种族主义者的报复也肯定疯狂反扑,特权阶级和保守“精英”必然做顽强的抵抗,有点黎明前的黑暗的感觉。Bob Dylan 在60年代发表这首公然支持民权运动的歌曲,所冒的风险自然不必细说,那么采用这种隐喻的手法应该也是一种出于自保的策略,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艰险的社会大环境。

3 相似的题材

在相似的题材上,黑人歌手和白人歌手的作品也有这很大的不同。

例如Marlena Shaw的《Woman of the Ghetto》和Elvis Presley的《In the Ghetto》。Marlena Shaw 和Elvis Presley,前者是多才多艺,具有超凡魅力的爵士乐黑人女歌手,后者被称为世纪歌者,永远的摇滚之王,这里所选的两部作品都是两人的名作,关注的都是贫民窟黑人的生活状况,且均发表于1969年。

比较两部作品,不同点颇多。

1) 切入点不同

《Woman of the Ghetto》,以黑人平日的正常生活作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出生并生活在贫民窟的黑人母亲在饱受歧视与压迫的情况下抚养幼子的艰辛和磨难。

《In the Ghetto》选择了黑人穷苦孩子的成长轨迹作为展开点。

2) 手法不同

《Woman of the Ghetto》,整首歌以How的疑问句式穿插起来,表现的是艰难生活中的一个个令人深思的片断,而这也是我感觉歌词的最出彩之处。歌者仿佛与那些给与他们种种歧视和不公正的人(显然是白人)作面对面的诘问,“how do you raise your kids in the Ghetto,How do you make your breath in the Ghetto” 。之后锋头一转,反问自身,“Do we make one black, can we make one white in the Ghetto”。这其实是更进一步地反讽。我想任何人,即使是最优秀的诡辩家和舌璨莲花的政客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张口结舌,无从辩驳。歌中的母亲面对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加痛苦,她的愿望只不过是“Break freely  let me”,可这些在冷酷的现实中被击得粉碎,她禁不住质问“How dose your heart feel late at night,How does you hurt me late at night”。这一系列的疑问句将贫民窟艰难求生的黑人家庭所受的苦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每一段结尾处反复出现“tell me tell me,legislator”,声声诘问在贯穿始终的鼓点的辉映下,仿佛都敲进了人们的心灵深处。

《In the Ghetto》, 这首歌概括地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出生的黑人小孩的命运:不受欢迎的降生,自小相伴的贫穷,饥饿,被漠视,为了生存学会了偷窃,打架,最终选择了犯罪。在他被打死的时候,another poor little baby is born,但是这个新生命的诞生并没有让人感到希望,相反,而是沉重的叹息,因为我们可以轻易联想到如果情况还没有得到改善,这个孩子最终也难逃相似的悲惨结局。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就是无数穷苦黑人孩子命运的缩影。“As the snow flies on a cold and gray Chicago mornin' A poor little baby child is born in the ghetto”,歌曲一开始就借天气渲染了沉重寒冷的氛围,这也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两位母亲的痛哭仿佛是一种强烈的控诉,而歌词“in the Ghetto”的反复吟唱,给人一种想要叹息的冲动。作者进一步表达如果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一切很可能不会发生,并对周围白人的冷漠进行了含蓄的谴责“Take a look at you and me,are we too blind to see,do we simply turn our heads,and look the other way。”

3)感情不同

两部作品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歌者的强烈情绪,但是前者是面对不公命运的呐喊与谴责,而后者表达的是同情和关怀。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Marlena Shaw的作品。首先歌词十分精彩,疑问句的采用使得感情表达得更为直接。进而从她的歌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真实,那种受到歧视和屈辱之后的心酸和愤懑,被她表达得真实可信。而对于后者,虽然也能感受到歌者的悲伤,但我总觉得其中隐隐地含有一种高姿态。首先,从切入点来看,这首歌选取的是在贫穷和歧视中长大的黑人孩子最终因抢劫而死亡的极端例子。感觉上,黑人引起白人的关注,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犯罪,要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也是为了给自己少造成一些安全隐患,这已经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黑人,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了。再者,从整首歌给人的感觉来看,我觉得歌者像是把自己和周围的白人作为黑人的救世主,认为对那些贫民窟的黑人小孩,如果得不到白人的救援和帮助,就注定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把自己至于他人之上,以同情弱者的高姿态出现的态度我不赞同,即使是有着善意的初衷。要知道黑人要争取的是是自由,是尊严,是与白人一样平等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要谋求同情和施舍。
  
再简单谈谈两首均取材于1963年伯明翰市教堂爆炸案的歌曲:Nina Simone的《Mississippi Goddam》和Joan Baez《Birmingham Sunday》。

我最早听到的是Joan Baez的作品。Joan Baez并没有完整地讲述此次事件,她依次地,缓缓的道出了四个遇害的黑人小女孩的名字。每当听到一个小女孩的名字,我的心情就沉重一分,随着数字的增多,四个孩子鲜活的生命嘎然而止,原本代表希望的儿童却与冷酷的死亡联系到了一起,原因只是因为她们的肤色,况且遇难地点是教堂,向上帝祈祷的神圣的场所,这一切是多么荒谬。在歌中,Joan Baez并不打算谴责任何人,但我相信,所有听过这首歌的听众在心中都会有一个判断。老师放这首歌时,教室非常安静,每个同学都静静地聆听。确实,Joan Baez的歌曲需要静静地,留心地听,不仅仅是欣赏她清澈柔和、朴实无华的歌声和独特的颤音,更重要的是聆听她的心声,倾听她的诉说。“And the choirs kept singing of Freedom.”歌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与其说是对惨案的讽刺,不如说是对自由对平等的呼唤,让人感慨,令人深思。

Nina Simone,美国极具才华的全才型黑人女歌手,将一生都献给了黑人的种族权利斗争。在她亲自创作的《Mississippi Goddam》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她的悲伤,愤慨(从题目就能窥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她的坚韧和勇气。“Hound dogs on my trail  School children sitting in jail,Black cat cross my path”种种现象已经迫使她不能再容忍下去;“but this whole country is full of lies,You're all gonna die and die like flies”这词一开始还真吓了我一跳,看来Nina Simone已经出离愤怒了。最重要的部分“You keep on saying Go slow!Go slow!But that's just the trouble”以我的理解,这里的you应该指那些提倡采用缓慢的方式为黑人争取民权的人,Nina Simone明显不赞同此观点,slow,slow,何时才能得到胜利,“I don't trust you any more”。整首歌听下来,应是呼吁黑人同胞们别再等待,要敢于抗争。

总结

在每一名黑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遭受歧视,白眼,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情况都不可避免,更何况是在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盛行,在个别地区尤其严重,如Alabama, Birmingham,Arkansas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黑人歌手,亲身经历了、耳闻目睹了自己和同胞们所受的压迫、苦难,暴力,因而他们的作品是长时间压抑下的爆发,其中的情感必然真实强烈,他们能从内心深处去呐喊,去抗争。这些作品大多很直接,以黑人的生活,感情出发,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让人们无法去辩驳。从歌曲中我们不仅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怨愤,也能体会到他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追求自身合法权利的不懈努力和坚持。

相比之下,很多白人歌手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却无法用心真正体会黑人的内心情感(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他们对黑人抱着同情。所以白人歌手的作品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间接地去表达歌者的感情,歌词有时比较含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歌曲存在的积极意义。在民权运动早期,黑人歌手还偏重于发泄不满和怨愤的时候,已经有白人歌手为他们的困境呐喊,希望唤醒民众,不只是黑人,还有白人,去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状况,这点是要给与足够肯定和重视的。同时他们的存在证明了相当一部分美国普通民众对这种不公正制度的不满,在白人中有着支持民权运动的基础。而且正是有了这些白人歌手的深具影响力的作品,黑人的生活状况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毕竟对在美国占主流地位的白人来说,接受白人歌手的作品显然比接受黑人歌手的作品容易得多。这些作品触动了很多白人冷漠了很久的心,促使更多的白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对民权运动的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注]

PS1:Birmingham 惨案是整个美国南方民权运动的转折点,特权阶层精英势力由此迅速崩溃。我一直有个疑问,在此之前的惨案不能说没有,那么为什么只有这四个黑人小女孩死亡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她们的生命难道比她们那同样的或者更悲惨的屈死的更多的同胞珍贵?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原因居然是:那是四个“去周日学校的孩子啊”!在美国南方基督教信徒们的心目中,“周日学校的孩子”是有一些相当圣洁或者“天使化身”的意思的。假若这四个女孩子是死在别的地方或者别的时刻,不是“周日学校的孩子”了,那么恐怕……死了就死了。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就无可避免变得相当——异常——那么的怪异和不舒服。
热爱生活,讨厌拼搏;热爱生命,厌恶活着!!唱着国际歌奔向共产主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