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们是打口的一代--中国打口回忆录

我们是残缺的一代、寻找出口的一代、不甘寂寞的一代、创造边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懂得拒绝和接受的一代。我们大多出生于七、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的各大城市里听着打口唱片长大。 在Nirvana、Beatles、Metallica……那些陌生而另人激动的名字面前,在轰鸣着的重金属音乐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价值观——那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有别于历史书中的任何青年一代。如果说在我们之前是理想破灭的一代;在我们之后,是获得自由的一代;而我们,是带着青春气息,有点疯狂也有点悲伤,倔强地改变着命运的一代。   我们是垮掉了的一代,但垮掉的还挺不屈。    我们只是在以各种姿势,期待着践行理想的一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编辑过>

中国打口编年史(一)---转贴
  前打口时代(1985-1990)
     如果谈打口带,其实就是谈欧美音乐,因为只有欧美音乐才有打口问题。那么,打口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东西时都会有很多猜测,比如是走私磁带时被中国海关没收,然后毁掉,本来要送到塑料加工厂回炉,但是被有心人劫了皇岗,造福于民。实际上,这是国外唱片公司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比如,唱片公司与艺人在签订唱片合约时,会有一条,公司保证卖出多少张唱片,然后根据卖出的唱片来支付版税。但是,不会有人能把市场算得那么准,所以唱片公司在唱片加工时只能估摸出一个大概数字,比如U2的唱片估计能卖出1000万张,但实际上只卖出了990万张。这时,唱片公司只能根据实际销售数字与艺人结算版税,剩下的10万张就不能结算。但是,艺人必须清楚,这些唱片不能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于是,公司当着艺人(或代理人)的面,当众销毁这部分滞销产品。这些被销毁的部分不再给艺人提取版税。其实,被销毁的磁带唱片不仅仅是滞销部分,还包括加工、包装、运输、零售过程中出现的破损、错版、退货等残次品。很多人认为,打口唱片如果没有打到歌,音质就没问题,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打口唱片都有音质问题。这些被毁掉的磁带唱片就成了废塑料,但是收购这些废塑料的欧美公司很有心计,他们知道第三世界人民喜欢流行音乐,于是在销毁时不是用压路机,而是采用机器打口、扎眼的方式,不管怎么处理,总还是能让人听的。这么操作在艺人那里也能说得过去,反正它被毁掉了。所以,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打口、扎眼磁带、唱片时,会发现,他们怎么这么会损坏,都损坏得恰到好处,实际上就是为将来的废物利用留个余地。
     打口带是在1991年左右流进大陆的,那么在此之前喜欢欧美音乐的人,基本上靠复制来传播。在北京,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东单门市部是一个据点,在上海,中图门口也是一个据点。从复制磁带这一点来看,上海和北京两座城市的特点就显得很清楚,北京人复制磁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很少有人以此为生,所以,1990年那阵子,我在北京中图看到的都是大家把复制好的磁带拿来交换,很少有人卖钱。因为在这些人眼里看来,复制的磁带卖不出什么好价钱,而且很多人认为,买这样的磁带不太划算,没有买方市场也没有卖方市场,所以靠复制磁带挣钱的生意在北京一直就没红火起来。而上海则不然,我当时有很多上海的笔友,都是《音像世界》歌迷会的会员,他们常常在来信中跟我谈到在中图门口买复制磁带。后来我去上海,一个朋友带我去中图,碰见不少“拷兄”,蓝色的索尼磁带,一个封面,价钱在6-10元之间,这样的生意在上海很红火。所以说,上海是个商业城市名副其实。
     在前打口时代,我没有买过一盘拷带,也没有何人交换过,因为那时候我的口味在那些厮混的人中算是比较刁的,他们要么喜欢重金属,要么喜欢流行歌,我只喜欢听一些新浪潮和朋克的东西,所以,这样的品种很难找到。用复制的方式传播欧美音乐,虽然慢了点,但在当时也只有这么一种办法。那时的音像店里,欧美流行音乐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大凡在那个时代(1985-1990)喜欢欧美音乐的人,都十分痛苦

TOP

楼主就是垮掉一代的伟大人物,影响了WAITS等!
很喜欢WAITS吧!很喜欢 凯鲁亚克?
但是WAITS的东东好难见啊!

TOP

中国打口编年史(二)---转贴
  打口时代(1991-1999)
     我第一次见到打口带这东西是在1990年,也许诸位不相信,我是在中图门市部里见到的,有一张先锋爵士乐磁带,乐队的名字叫Last Exit,磁带盒边上被轻轻地锯了一道痕,定价6元。之后在门市部还看见了一些密纹唱片角上都被轻轻锯了一个大约2厘米的小口,定价在10-33元之间。
     1991年冬天,一个朋友告诉我,在琉璃厂华彩音像店进来一批外国处理的磁带,我和那朋友赶紧跑过去,一看就傻眼了,平生头一次看到这么多外国进口磁带,大约有400种,而且有很多是我朝思暮想的。当时磁带很贵,14元一盘。我仔细看了看,所有磁带都被打了一个深深的口子,我迟疑地问,这还能听么?同去的朋友显然很有经验:“没问题,接上之后和原版没什么区别。”因为那时候辨认外国磁带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磁带外壳的封面是折在里面的,而不是像国内出版的磁带封面都包在磁带盒外面。另外,磁带本身大都是透明塑料,里面是黑色衬纸,然后文字是打印在塑料盒上的。这样看起来很酷,再看看国内出版的磁带都是两面贴纸,实在太土了。另外,在当时的打口带中,还有一种是白色带壳,这类磁带四角没螺丝钉,采用卡口方式压上去的。一旦磁带被打断,就只能把磁带壳拆开,但拆开之后再合上就显得不好看了,而且合的也不严实。所以,就只能想出一种办法在不撬开带盒的前提下把断带的头引出来,于是就用一种金属片伸进去,一通乱搅和,就莫名奇妙地把带头引出来了。当年听打口带的人,差不多都会这一招。
     后来我开始做打口带的买卖,有个朋友自告奋勇去南方给我进货,不过进来的品种和数量显然不如第一次多,不过看着自己喜欢的专辑,真不想卖掉,于是我先留下一部分,剩下300多盘便以很低的价格处理给一些熟人。我经常背着书包跑道中图门口,贩卖那些烂带子,有一次,有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我手里有一盘Pink Floyd的《月缺》专辑,这个专辑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尖货中的尖货,我自己为什么没留下,因为这带子有问题,有一面音质奇差,所以我想5块钱把它卖掉算了。结果这个小男生看中了这盘带子,他当时带来一个很漂亮的小女生,为了显示他的阔绰,张嘴就说:“30块钱你出么?”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还真不想坑害他,就在我支支吾吾的时候,他又说:“再加5块。”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告诉他:“这带子有一面有问题。”他于是拿出随身听,听了一会儿,说没问题,我听了一耳朵,这问题也太明显了,可他实在太诚恳了,就狠心卖给他了。像他这样花钱如流水的人,在当时买打口带的人中的确少见。
     有一次,一个说话特深沉的人来找我,他戴着一副远视镜,皮肤黑黑的,见到我就说他喜欢鲍勃·马利,我一听高兴坏了,手里一堆鲍勃·马利的磁带处理不出去,可见到一个知音了。于是就把这些东西隆重推荐给他,他高高兴兴地把这些糟杆买了回去。N年之后,在一次还算比较正规的摇滚演唱会上,我看到台上有个人正中规中矩地唱布鲁斯,我定睛一瞧,这不是买我的鲍勃·马利磁带那个人吗,怎么改行唱歌了。他怎么没唱Reggae,唱起了BB King,早知道我当初把那些布鲁斯的磁带卖给他了,后来一打听,说这支乐队叫“鲍家街43号”,那个戴远视眼镜的人叫汪锋。
     其实后来玩摇滚的人当初都是听打口带的,这大概也算是中国特色吧。比如“麦田守望者”、“天堂”、左小祖咒等等,或许,每一个乐队名字后面都有一段坎坷屈辱的打口带贩卖史……
     1994年春天,我去了一次天津,正好赶上六里坛进了一批新货,我转了一下午,买了25张唱片,这是我第一次买打口唱片,因为在此之前我只听磁带,家里音响也不能放CD。这次买回来唱片,让我不得不考虑一件事,买一台激光唱机。从此,我就开始了疯狂买唱片的生涯,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我的唱片就超过了1000张(平均每天买1张还要多)。现在,我看着书架上的任何一张打口唱片,都能想出来这张唱片是从哪里买的,摊主是谁,当时的情景怎么样,真是历历在目。后来,我不买磁带了,再也没有买过一盘打口磁带,哪怕它是一张我非常喜欢听的专辑。
     转眼间,听打口听了整整10年了,1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开始卖打口带,10年后,我在这里记录10年的听觉经历,期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全部涌上心头。这10年代我来说是最重要的10年,我在想,如果没有这东西,我在听什么,也许我的生活会是另一个样子。当《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这本书要出版的时候,我曾经跟出版社说:能否把名字改成《打口唱片选购指南》?把出版社的编辑吓了一跳。付翀对我说:“回头你一定要送我一本。”我说没问题,我一定给书锯一个口子之后送给你

TOP

中国打口编年史(三)---转贴  
  三、后打口时代(2000-)
     之所以以这个年份作为后打口时代,这时的打口行业开始进入平缓期,所进来的品种和数量较之以前少了很多,网络的兴起让无数乐迷有了打口之外的更多选择。我相信,将来某一天,打口带现象会消失,也许,比我们更小的一些孩子在听到打口带这个名词是会感到陌生,他们可能会少了我们这一代人收集打口唱片的乐趣。的确,每一代人都会有它的特征,我们这一代的特征就是都有一个口子。
     我热爱打口,在我们中国内地还没有HMV或Tower Records之前,我们只能选择打口,我喜欢这种感觉:面对花花绿绿的磁带、唱片,眼睛盯着各种字体的名字,一种愉悦、兴奋、刺激、寻找、发现、获得、占有、欣喜的感觉油然而生,在买打口的过程中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有时让人达到忘我的地步,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头脑发热,倾家荡产……

TOP

不得不承认 即便是盗版 我们接触摇滚的原始媒介都应该是口碟(带) 
这种非正当渠道的“黑色经济”,点燃了我们的音乐视野,或许我们会被那些认识或不认识我们的人嘲笑一辈子,但就象一句话,“我们应学会在一小时内经历这个世界的所有时代。”---也许,这看起来残缺的音乐介质能给与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时代”。

TOP

咱们一起顶~
Too young to die ,too old to Rock n' roll

TOP

嘿嘿 看来大家都是深有同感的‘口道’中人

TOP

应该顶啊!国家引进的也都是流行,现在流行的HIP-HOP我不爱听啊!指望正渠道,实在满足不了我的胃口!而且音质也成问题!

TOP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正当的买到自己喜欢的碟。。听到自己爱的歌。。。中国音乐。。我靠。。需要换血了

TOP

返回列表